闫颖慧 薛庭宇 段文彬 李春燕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关联度大,耦合作用极强。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约束的主要因素,以及2个系统间功能相互耦合的主要关系,最后说明了关联度和影响作用较大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灰色关联法;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8-0230-02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in Gansu
YAN Yinghui1,XUE Tingyu2,DUAN Wenbin1 et al(1.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Gansu 747000;2.Department of Civil Cond Building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gquan,Shanxi 045000)
AbstractUsing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ans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lemen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was very complicated,the correlation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was very stronger.The main factors from the str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ai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ystems were studied. Finally the correlation and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Coupling relationship;Grey correlation method;Gansu Province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們的重视 [1-3]。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这三大自然地理区在此交汇,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脆弱 [4-5]。目前,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相对较弱。甘肃省部分县城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较欠缺[6-7]。甘肃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必须结合生态环境实际,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笔者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甘肃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进行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2015年《甘肃统计年鉴》和《甘肃发展年鉴》。
1.2研究方法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该方法依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从系统内多个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进行优势对比[8-9]。关联系数的范围在0~1,系数越大,关联性越大,耦合作用越强。
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实际,借鉴相关研究,构建该研究的指标体系(图1)。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图1构建的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得到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关联度(表1)。由表1可知,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两大系统中多数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均在0.850以上,说明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紧密,耦合关系很强。将计算结果中所得关联度进行平均值计算并排序,得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约束的主要因素,以及2个系统间功能相互耦合的主要关系。
2.1经济发展系统
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结构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联度最大,达0.906,耦合性极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X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5)、工业总产值占工农总产值的比重(X6)与生态环境系统中除工业废水排放量(Y6)、供水总量(Y7)外的所有指标,均有较高的关联度,达0.900以上。甘肃省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而重工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子系统与工业废水排放量(Y6)关联度为0.578,属于中等耦合度,重工业污水排放量较大,在相关污水排放政策的调控下其处理量也较大。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甘肃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活力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联度达0.905,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7)、GDP增长率(X8)、科技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X9)与生态环境系统中除工业废水排放量(Y6)、供水总量(Y7)2个指标外的指标均有较高的关联度,达0.900以上。资本投入的多少对甘肃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产生了推动作用,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等科技教育投资和对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联度为0.606,属于中等耦合作用。其中GDP(X1)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各指标关联度均在0.600以上,与工业废水排放量(Y6)关联度最大,为0.880。长期以来,甘肃省在资源和能源利用、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联度为0.575,属于中等耦合作用。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农民人均纯收入(X11)的关联度分别为0.562 、0.76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工业废水排放量(Y6)与以上2个指标的关联度分别达0.887、0.666,既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有所提高,也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
由表1可知,生态环境水平子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联系非常紧密,其关
联度都为0.787。生态环境水平子系统中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Y1)、人均耕地面积(Y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Y3)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度均为0.787,关联度较强。说明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紧密,绿化程度影响城市化质量。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成为限制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Y9)、污水集中处理率(Y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Y11)、工业烟(粉)尘去除量(Y12)4个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均在0.700以上。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步加大,两者关系愈来愈密切。
生态环境压力子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关联度为0.686,属于中等耦合作用。说明甘肃省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土资源利用等因素仍是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SO2排放量(Y4)、工业烟尘排放量(Y5)、工业废水排放量(Y6)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度分别为0.787、0.787、0.642,具有较强的耦合作用。甘肃省能源结构以原煤为主,且冬季采暖期长,排放大量燃烧废气,造成空气烟尘、SO2污染严重,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供水总量(Y7)、城市建成区面積(Y8)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度分别为0.434、0.780,这与甘肃省相对恶劣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短缺、土地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均有密切关系。
3小结
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紧密,耦合关系很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甘肃省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本投入,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参考文献
[1]
余凤鸣,周杜辉,杜忠潮,等.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4):292-297.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3]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4] 赵雪雁.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1-7.
[5] 李并成.甘肃省生态环境重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138-141.
[6] 李东霖,李悦榕.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J].当代经济,2013(3):80-82.
[7] 赵煜.甘肃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发展,2009(1):103-104.
[8] 朱宝璋.关于灰色系统基本方法的研究和评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4):52-60.
[9] 闫颖慧,胡小霞.基于灰色关联法的甘南草地退化影响因素分析:以碌曲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0(2):135-13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