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滴下制程IJP、MPP工艺差异及工艺难点分析

2017-05-30 10:48叶宁戴明鑫李广圣
现代盐化工 2017年6期

叶宁 戴明鑫 李广圣

摘要:文章分析了ODF液晶滴下制程中IJP及MPP两种常用工艺的差异,阐述了IJP工艺液晶挥发性问题以及MPP工艺液晶扩散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关键词:LCD;;ODF;IJP;MPP;液晶挥发;液晶扩散

近年来,随着ODF工艺的广泛应用,发展出了多种液晶滴下方式,IJP和MPP便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滴下工艺。本研究首先分析两种工艺的技术差异,然后阐述各自在实际生产运用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相应措施。

1 IJP与MPPI艺差异

1.1 IJP、MPP工艺概述

喷墨印刷(Ink Jet Printing,IJP)工艺,喷涂Head中集成上千个微型Nozzle,以电压控制各Nozzle压电陶瓷的开闭,以挤压的方式实现每个Nozzle液晶喷出,如图1所示。该方式单Shot滴下量可小至0.00003~0.00012mg,因此,理论上可实现任意Pattern的喷涂,如图2所示。

微型活塞泵(Micro Plunger Pump,MPP)通过马达驱动Plunger进行吸引吐出动作,实现Dot滴下,如图3所示。采用MPP Dot滴下,单Shot最小滴下量约为0.15mg,如图4所示。

1.2设备性能差异

如表1所示,IJP与MPP工艺所用设备在设备性能方面存在差异。

在滴下精度方面,IJP工艺设备在总滴下量为100mg时可保证±0.2%的滴下精度,而MPP工艺设备在总滴下量为4mg时即可保证,可见,MPP工艺在单Head的滴下精度管控上更易实现。

IJP工艺在滴下位置精度的管控上优于MPP工艺。如前文所述,IJP所用Head由众多微型Nozzle组合而成,实行面状喷涂,相对于MPP的Dot状滴下,IJP工艺可对滴下位置进行更加精确的调整、管控。

IJP与MPP工艺对液晶粘度的要求也有差异。IJP设备所用Nozzle口径极小,因此对液晶的粘度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保证液晶的正常喷涂,需将物料液晶粘度控制在40 mPa.s以下,同时在Head部还安装有加热环,对进入Nozzle部的液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30~60℃,可将液晶的粘度降至10mPa.s左右。

在Miss Shot(漏滴)检知方面,MPP工艺的检知方式更为可靠。MPP工艺可通过设置在Nozzle处的滴下Sensor实时监控液晶滴下状态。IJP工艺由于Head由众多Nozzle集成,难以实时检知滴下状态,通常是以喷涂前堵塞检和喷涂后状态检结合的方式检知喷涂状态。

1.3生产能力差异

IJP与MPP工艺设備在生产能力及适用面板尺寸也存在差异,IJP多运用于高世代面板生产,故本研究只对大尺寸机种做设备生产能力对比。选取50inchX8面取基板进行TactTime对比分析,选取3种业内运用最为广泛的设备进行对比:A工厂为IJP工艺,如表2所示;B、C工厂为MPP工艺,如表3-4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大尺寸LCD面板的生产中,采用IJP工艺的设备生产能力明显优于采用MPP工艺的设备。

1.4产品品质差异

IJP工艺与MPP工艺在产品品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摘取量产中液晶滴下(喷涂)制程三大常见异常进行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

在Head部发尘导致异物不良方面,IJP工艺因Head部无摩擦结构,基本可做到无异物不良,MPP工艺Plunger摩擦部发尘可能会导致异物不良。在实际生产中,优化MPP工艺Plunger部结构以减少异物产生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

IJP工艺真空气泡及Mura不良率明显低于MPP工艺,这得益于IJP工艺液晶实行液滴微小化喷涂,液晶扩散更为均匀、充分。MPP工艺由于是Dot形滴下,液晶液滴较大,液晶扩散不均易导致真空气泡、周边Mura、棋盘格等贴合后不良,如图5所示。针对MPP工艺易产生真空气泡及Mura不良,本研究将在第2.2节作进一步说明。

2 IJP及MPPI艺难点

2.1 IJP工艺液晶挥发性

采用IJP工艺进行液晶喷涂,由于液滴极小,进入真空贴合装置后液晶的真空暴露面积更大,因此液晶组分的挥发也就更为严重。为验证IJP工艺液晶挥发性与MPP工艺的差异,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选取10 cmXlO cm的基板,以MPP方式滴下6X6滴液晶,单滴滴下量为0.782 mg,以IJP方式喷涂28.16 mg液晶,两种方式液晶滴下区域均为8 cmX8 cm。然后将基板送入真空贴合机进行抽真空并保持真空,真空保持压力设置有1 Pa和1.5 Pa两个条件,真空保持时间设置有Os、60 s和180 s 3个条件。将真空处理后的液晶取样进行GC分析,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可看出,IJP工艺液晶挥发性远大于MPP工艺,同时,真空压力以及真空保持时间均与液晶的挥发程度有关。

液晶组分的挥发,往往会影响产品的信赖性及相关显示性能。若想保证产品性能及可靠性,需解决IJP工艺液晶易挥发的问题。目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可归纳为如下3点:(1)调整合适的真空压力。从表6可看出,液晶的挥发程度与真空保持时的真空压力有关,真空压力越低,液晶挥发性越强。(2)缩短真空保持时间。真空贴合时的真空保持,很大一方面便是为了液晶充分扩散,采用IJP工艺,液晶喷涂到基板上时已经达到很高的扩散程度,过长的真空保持时间对液晶扩散并无作用。(3)选取不易挥发的液晶材料作为替代。从液晶选型上考量,将液晶的挥发性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进行选型。针对液晶型号的挥发性差异,我们也做了实验进行验证。共选取4种型号液晶进行,测定不同型号液晶最易挥发组分在1 Pa的真空保持压力下剩余保有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

实验选取的B、C型液晶挥发性明显小于A、D型液晶,在保证光学性能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

在实际产品生产中,可综合考量以上3点措施,制定最优生产方案。

2.2 MPP工艺液晶扩散性

如第1.4节所述,MPP工艺由于实行Dot滴下,液晶液滴较大,液晶扩散不均易导致四角真空气泡、周边Mura以及滴下痕(俗称棋盘格)等不良。为验证MPP工艺真空气泡及Mura不良的产生原因,同时寻求降低其不良率的有效措施,我们做了一系列验证实验。由于大尺寸产品更易因液晶扩散导致不良,故选取55inch产品作为验证对象,主要从液晶滴下Pattern和真空贴合装置真空保持时间上进行条件变更验证,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实验结果可总结出Bubble、Mura与贴合真空保持时间及滴下Pattern的关系如下:(l)贴合真空保持时间越长,Bubble越少、Mura越多;(2) LC距Seal越近,Bubble越少、Mura越多;(3) LC滴数越多,液滴越小,Bubble和Mura越少。

因此,为减少MPP工艺液晶扩散问题导致真空气泡、周边Mura等不良,需综合考虑以上3点因素进行生产方案优化。实验采用贴合真空保持时间80 s、Seal距离30 mmX30 mm、LC滴数34X74作为对策,Bubble及Mura不良率均可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

3 结语

分析了IJP及MPP两种液晶滴下制程主流工艺的差异。通过液晶挥发实验,验证了IJP工艺液晶易挥发的工艺难点,并提出几种可行方案改善该问题。通过生产条件变更实验,验证了MPP工艺液晶扩散不良引起的真空气泡及周边Mura不良与相关制程条件的关系,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可行的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