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中华职教百年精髓,开创现代职教崭新未来

2017-05-30 17:04顾定红
现代盐化工 2017年6期
关键词:黄炎培

顾定红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研究和传承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实践,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开创现代职教的崭新未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年史;黄炎培;职教思想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先生竭尽毕生之力量,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并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见解和思想。

今年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100周年,是值得中国职业教育界乃至每一个职教人铭记和庆贺的大事。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轫于“洋务运动”时期。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怀着教育救国情怀和理想,于1915年组织美国实业视察团,对西方职业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3],并于1917年5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宗旨[l],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开拓者,并竭尽毕生力量,亲身参与和指导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职教实践,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至今仍然充满智慧光芒的职教思想和经验总结。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岁华诞之际,回顾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历史,重温黄炎培先生重要的职教理论与先进的职教思想,对指导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现代职教的崭新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人文主义职业教育观

黄炎培先生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职业教育观闪现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光辉。他在亲自拟定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1]这里,黄炎培先生突出提到依据“个性”实施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享受到“乐趣”。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教育宗旨,也强调“使有业者乐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但要使每个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敬业乐群”,懂得在工作中、在与人交往中寻找和感受快乐11943年,黄炎培先生在《职业与事业》一文中又提出:“要把自己天赋的才能和性格,与环境的需要和可能配合。这样,选择职业,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1]可见,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始终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能力倾向、天赋和塑造健康人格放在核心地位,作为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甚至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志。

同时,黄炎培还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将其作为人文主义职业教育观的重要内容。黄炎培先生强调:职业教育“既要培养职业智能,又要培养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还要重视谋职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2],职业教育如果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就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

黄炎培先生曾指出:“今之学生有通病焉:志大言大,不屑屑事家人生产。其下焉者,仅仅博得一纸文凭为荣;其上焉者,亦惟升学是求、虚名是务!迨夫阅世日深,谋生日迫,始悔所学之莫可以为用,嗟无及矣!”他还说:“今职业界亦感人才之难矣。求事者纷纷,合格者绝少。所谓不合格有二,国文不能应用于写信,算术不能应用于记帐,则普通知识与技能之缺乏也;青年之志气日高,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则职业道德之缺乏与夫气习之不良也!”[1]他认为,这都是职业教育忽视学生正确道德品格和人文素质培养造成的“弊病”。

反观100年后的今天,黄炎培先生当年指出的“弊病”依然严重。很多职业院校,一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训与知识的讲授,不尊重人的个性需求,忽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够找到工作,但终究也会因为人格缺陷、道德缺失而丢掉工作,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在心、切实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起,开始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培训经验,系统研究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心理、品德和人格教育与训练体系,注重学生人文品性、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重拾信心,发现自身的潜能,重燃成功的希望,获得知、情、意统一的完美人格,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这是践行黄炎培先生人文主义职业教育观的有效实践。

2 产学融合:“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黃炎培先生职教思想的精髓是“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他早在1917年就明确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他认为,职业教育不能仅靠教育界来办,而要协调教育界、企业界、金融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一起来办,践行大职业教育主义,职业教育才可以成功。他一针见血指出:“凡校长与教员之责任,绝非仅教学生至毕业为止,而毕业出校以后可置弗问者。今青年毕业于学校、失业于社会者比比皆是。苟长此不已,教育愈发达,失业者愈多,满地皆高等游民,成何世界!”时过百年,此言仍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从“大职业教育主义”出发,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有两条原则:(1)注重社会需要,“各种教育都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职业教育尤应如此。所以办职业教育,事先必须有缜密调查,以决定社会需要,职业趋向,环境要求。事后尤须有详细考查,以占所造就人才是否能适应职业的环境,切合职业界的要求。”[1](2)做到手脑并用,“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行,不是真知。”[2]兴办职业教育,就“必须深入某种职业环境,如农必于农村,商必于商业区,工必于工业区”[1],从而融入职业氛围,养成职业习惯,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准职业人”。他甚至要求,“职教程度和年限应完全依据社会需要。修业年限宜分节,每节宜短,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1]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学习、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注重与企業环境融合,与企业文化融合,与企业的技术发展融合,这是职业教育本质要求的体现,也是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主义”职教思想的深化和践行。

3 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平民化教育。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他一贯强调,职业教育就其本质意义,就是解决平民生计的教育,是让“无业者有业”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黄炎培先生于1920年,倡导组建了农业教育研究会,努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并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系统提出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办法,如教育制度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设置、教学培训设备与师资如何配置等[3]。1926年,黄炎培先生还选择江苏省昆山县(今昆山市)的徐公桥地区,发起著名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亲自带领中华职教社同仁,深入乡村田头讲解、示范,大获成功,受到农民的热情欢迎[4]。1998年,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昆山市历史上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也选址在昆山花桥徐公桥,既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必然!办学19年来,硅湖学院先后培养了两万五千多名高职大学生,他们中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家平民子弟,为国家、为地方、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也为这些学生的就业、人生发展提供了职业教育服务,为践行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精神宝藏。在黄炎培先生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深入挖掘、研究和传承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实践,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开创现代职教的崭新未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江恒源十六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J]教育与职业,1933 (2):28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4):4-8.

猜你喜欢
黄炎培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