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摘要: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其本质与核心是创意与创新,在创新与创意思维风暴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同样重要。感性思维可以设计出灵感,而理性思维则负责设计方法。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也就完成了由设计灵感转变为设计作品的创作性活动。本文就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特点以及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与分析,继而对在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过程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时代;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诞生。不论是从各行各业的经营发展模式,还是创作理念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一、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中包括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平面设计以及多媒体设计等子科目[1]。作为一门独立性与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它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有经济、社会、科技、市场、文化等多个方面,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也随众多领域的变化而变化。艺术设计作品是艺术设计师综合运用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感知能力与表现能力所创作的产物。我们所说的艺术设计思维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理性思维,一種是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主要指的是因果推力、邏辑关系以及规划思考过程等方面,它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与证据的基础上产生的思维。而感性思维则指的是将知觉、直觉、想象、感觉、创造性思维、情感等结合起来,是一个从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清晰的感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不论理性思维还是感性思维都是构成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思维具有发散性、自由与片面等特点,自我感受较重,也可以说是个人主义色彩浓厚,而理性思维则是收敛性的,集中的、严谨的、系统化的,自我感受比之如何解决问题显得不重要[2]。
二、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一)提高艺术设计效率。如果当项目设计难度与设计量相对较大,需要依靠设计团队来共同完成创作。因此重视整合团队的设计理念与创新思维,从而能够极大的提升艺术设计的效率。而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不同也使得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同。比如说如果团队中的艺术创作设计师大都来自于理工科专业或工作背景的,那么逻辑分析能力就比较强;如果艺术设计师来自于艺术学专业或艺术教育背景的,那么其形象思维的脑功能来就比较强。而在艺术设计团队组建过程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能力则可以取长补短,设计出完美的艺术作品。比如说逻辑思维较强的艺术设计师,可以负责作品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而形象思维较强的艺术设计师,应当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设计。
(二)提升艺术设计概念。艺术设计概念是引导艺术设计活动的主要依据,它能够把握艺术设计的整体方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产物。艺术设计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考察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3]。创新思维可以有效将思维定式与固有认知所打破,从而激发设计人员的灵感,从全盘考虑问题。也正是如此,创新思维可以提高艺术设计概念的效果与艺术概念设计的效率。
(三)优化艺术设计方案。艺术设计方案需要创新思维来发挥其作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败、价值大小都取决于设计师对创新思维的运用。
三、在艺术设计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丰富艺术设计知识,完善设计知识体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要求设计人员要熟悉很多方面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中,设计师要巧借互联网上的资源,来扩充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努力深化设计知识结构,探求艺术设计本质。只有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了解艺术设计的原理与规律的条件下,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出创新思维的作用来。
(二)重视艺术设计灵感的汲取。设计师们不但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最新热点、新闻事件、娱乐事件、网络流行语等,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看电影、听音乐等多种方式获得艺术设计的灵感,产生复合型的创新思维[4]。此外艺术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生产时间,可以加强自己的设计动手能力,将产生的灵感及时地、完整地再现到实践过程中,形成物化形式的创新思维。在信息时代中,只有不断创新出新的作品出来,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与需求。
总之,艺术设计的本质即是创新、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所在。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智能与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意,推动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荣. "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思维及思维过程[J]. 美术教育研究,2016,09:85.
[2]林海燕.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07:44-45+58.
[3]刘亚平.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浅述[J]. 智能城市,2017,02:144.
[4]刘慧敏. 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评《虚拟时空——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及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17,03:115.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