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抓党建中挖掘发展新动能
于涛在《红旗文稿》2017年第5期撰文写道,当前,推进发展既要靠科技创新的引领,更要靠从严治党的推动,在严抓党建中挖掘发展新动能。1.用党内学习教育凝聚发展的思想力。要引导党员干部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用新思维、新视角谋划工作,用务实、担当的作风推进工作,筑牢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2.用正确用人导向增强发展的领导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就必须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和好干部标准,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要对接新发展理念,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3.用牢固基层基础厚实发展的保障力。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群众不信服,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就很难推动,发展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一些先进省市的实践也证明,经济发展得好、项目推进得快,主要得益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发动群众到位。一个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当地发展就充满活力。4.用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发展的支撑力。一个优秀的人才,带来的不仅是一份创新的知识和能力,更能形成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发展。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赢得了竞争主动。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谢春涛在2017年5月5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一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全党必须自觉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任何党组织和任何党员都不准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不准先斩后奏,更不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二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三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党的思想原则、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工作原则,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四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战士。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
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模仿,但社会转型却不能
李强在2017年6月12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模式是接轨的,借鉴的东西比较多。但是,社会体制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行为模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很大部分是传承的。所以,到现在也找不到一个社会体制是中国能简单拿来实施的。19世纪,托克维尔到美国进行了9个月的考察,并预言这个国家将来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原因在于,他看到了美国当年社会体制、社区共同体的精彩,起码与当年的欧洲比更有活力。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里描述了歐洲经历的大转型,在欧洲,英国从几百年前开始转型,但当年欧洲的全部转型也不过是4亿人,而现在中国是近14亿人。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体制可以学来,但社会体制真的找不到样板,只有中国人自己创造。2013年中央发布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涉及的具体改革措施有300多项,是关于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其中有一条叫以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活力。事实上只有激发社会活力才能实现社会创新。
读经典要抓理论方向
侯惠勤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思辨化、自我化和经院化的倾向,其结果是对经典著作的解读高高在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不着边际,在把马克思主义推向纯粹学院式神秘殿堂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望而生畏。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等,虽然可以有多种解读,但并不是说任何有根据的解读都是等价的,并不是说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尺度,不能人为地把经典理论引向神秘化。“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是否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否满足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否以自身的彻底性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掌握群众,正确指导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检验人们对经典著作理解是否科学的根本标准。因此,自觉地服务于现实,是读马列经典的内在要求。
高素质教师是培养出高水平法治人才队伍的关键
2017年5月26日《光明日报》报道,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指出,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找准法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着力点”和“得分项”。高素质教师是培养出高水平法治人才队伍的关键。要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确保实现法治人才培养中教育教学的资源流通和优势互补;严把教师“入口关”“考核关”,注重发挥政法学科专业教师的育人优势,特别是要针对海外归國教师逐年增多的态势及其思想特点,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情考察和社会实践,让青年师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切实增进他们对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有效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责任编辑:褚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