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赵旭东教授:“心理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7-05-30 10:48赵旭东
心理与健康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社会工作者治疗师

赵旭东

时间如白驹过隙,距离《精神卫生法》实施已经4周年了,而今年年初,国家卫计委22个部门共同印发我国首个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更是振奋人心。在全国医疗改革工作势如破竹的大背景下,心理咨询行业的前景怎么样呢?

4年前的5月1日,《精神卫生法》正式施行。在过去的4年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有了哪些改变?

这4年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数激增,获取心理咨询证书的人数从原来的60多万,增长到117万,催生了“心理热”现象。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潜藏着一些风险,我希望以后能继续完善考试制度,逐步提高考试的门槛,并增加对考生实践环节和核心能力的考核。

针对心理治疗师的考试也有了一个进步,就是允许有心理学背景的人考心理治疗师,这是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后的一个进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有不让非医学背景的人报名的情形,这种情况就是人事制度方面的障碍,在不久的将来,希望这种人为的障碍能彻底消除。

和医疗机构外的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热度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医院内的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积极性却不高。这固然与我们以往的教育培训模式有关,比如以前的精神科医生很少受过心理学的培训,再加上前些年“以药养医”,追求效益的医院运营和管理模式,以及收费定价等因素,让精神科医生缺乏做心理治疗的动力。但是,这种被动的状态已经有所改观,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允许医疗机构把心理治疗当作自主定价或特需服务来提供,用这种方式推动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积极性。拿上海来说,医保体系内针对心理治疗这个项目的价格有了明显的提升,就我所知,心理治疗在上海有几个类别的收费项目,比如:团体治疗或小组治疗:每人次150元;家庭治疗每次90分钟,收费400元;个别的门诊治疗收费是110元。这样一来,医院的投入和人员的付出就比较逼近盈亏平衡点,甚至可以稍有盈余,这也是尊重心理治疗价值的表现,也会较大地刺激专职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这些年社会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事业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们的职业特点主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然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要知道,全世界精神卫生做得好的国家,社会工作者都是主力军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心理学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这三个群体是最好的搭档。这些年,在国内很多城市,社会工作者们积极地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的服务,这是值得称道的。

《文件》中强调“心理健康服务要整合各行各业的资源”,您是如何理解的?就目前来说,这个理念具体在实际中是如何操作的?

我认为首先要有一种制度上的设计,让临床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四类人,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建立心理工作联盟。

比如说,加强医院内外的心理专业人员的合作,互相学习、培训,了解彼此工作的对象、内容、性质上的异同。在上海,我们有针对中小学和大学的医教合作计划,上海市有多家精神卫生中心都与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机构有合作协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医疗体系内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以及教育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等,都联合在一起,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除了上海,深圳也做得很好。深圳在制度上有更好的政策,比如深圳政府鼓励心理咨询师开工作室,鼓励精神科医生开私立的精神科门诊部或诊所,而且深圳政府愿意出很大的价钱,从医院、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那里购买心理健康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政府还引进了上海的心理专家团队,去深圳做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服务以及推广。这些有利的政策,让深圳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整合资源在学术和技术上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要受制于政策、当地现有的资源,以及学术带头人的胸怀和情怀,因此,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摒弃以前的偏见,各行各业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结合工作内容来设计,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发展适合自己行业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和专兼职的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整体水平是指日可待的。

《文件》中提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两条原则:“党政领导,共同参与”和“立足国情,循序渐进”,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这两条原则是不是有很多“中国特色”?

这两条原则确实具有中国特色。强调“党政领导,共同参与”,是因为我们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体制的优点就是上下统一,效率高。但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操作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比如高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在普通的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因为心理咨询有很多的伦理要求,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它可能和我们既往的管理要求不太一样,但是我们要学会在这里面寻找平衡点,研究如何保护来访学生的权利,又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就是要考虑文化方面的问题,考虑社会管理的机制,在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和助人自助(helping)方面取得平衡。

另外,还有两项原则“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以及“分类指导,规范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都是引导心理健康服务走向规范、蓬勃发展的保证。

对心理咨询从业者,您有哪些建议或忠告?

在我国,心理咨询资格考试起步时间晚,当年入门的门槛非常低,很多人误以为临考前突击一下,考个心理咨询师证书,就能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

对已经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且有意向想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我的建议是,你一定要非常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精神医学的知识,不能光凭在培训课上的那点知识就“上岗操作”,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其次,不要滥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把它们当作人际操纵或控制的工具。心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作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心理咨询从业者不能将其变成超自然的巫术,更不能变成某些所谓的“大师”商业敛财的利器。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社会工作者治疗师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