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社会工作者是积极导向的。但很遗憾,一旦在面临高考志愿填报时,我们真的就无法“积极面向”。因为,9月开学报到时,社工专业的学生很多是“调剂”而来。对社工要么是“不知”,要么是“无知”。难得遇见一两个主动填报的,幸许他对社工的了解,来源于港台的偶像剧。当然,近几年,随着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国家层面的推进,也有一些学生是了解过社工,主动填报的。但这依然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有时也只能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寻求自我安慰。
调剂来的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对“社工的无感”。因为“无感”,所以难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味与枯燥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也无法让我们的学生,敞开心门去聆听生命的故事,更不要去谈同理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恰恰,社工是一个讲究生命体验的专业。曾经我遇见一位实习生,直接和我说“老师我是调剂来的,我曾经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学习社工,但我发现四年下来,我什么都没学到。”
當作为老师的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是复杂的。我反问学生“四年了,你有没有去聆听过自己内心呢?”学生茫然……
用我的话说,四年的社工学习,也许技术、伦理、概念没记得,但社工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总能体会吧?如果这个都没有,我到底是该责怪学生,还是责怪我们这些当老师的?
当“调剂”的惯性成为社工专业满员的手段时,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专业可以走多远。教育者的挫败感,受教育者
的失落感,二者的碰撞只可能是“哀怨”与“抱怨”。一个充满积极特质的专业,被消极笼罩,这是谁都不乐见的。
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这又回到了原点。社工专业为谁而设?社工专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在面对“调剂”的情形下,“为社会的正义而设”,“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实现”,这样的口号似的呼应显得苍白无力。因为面对“无感”的人,他更关注“能不能挣钱”、“稳定工作”等等现实面的内容。显然,在当下这个阶段,在现实面前,我们不由的一声叹息。
社工现状的改变依赖于我们的体制改革,依赖于社会整体的进步与民众素质的提高。阶段性任务的突破,并不能改变现有体制框架的束缚。因此,体制改革与突破,是必须迈过的门槛。否则,一切是空谈,而“调剂”会长时间成为社工之伤,哀怨之气也难以去除!
哈曼,民政部直属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民政部培训中心讲师,
社会工作师。主要研究领域:社区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与建设党领导下的社会工作体制研究。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办人、理事长,江苏省南京博爱安养庇护中心社会工作督导,北京市丰台区九万里社会工作事务所社会工作督导,北京市朝阳区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社会工作督导,浙江省桐乡市椿熙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总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