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国藩是桐城派式危后的文章巨子,《曾国藩家书》具有丰富的文章学理论价值,“行气”一说含蕴尤为深广。“气”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先秦时集中于哲学领域,魏晋时始出现于文学批评领域,继而发展拓沈于唐宋,及清而达于极盛。“桐城中兴之明主”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前贤的基础上对“气”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行气”說,其对“气”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养气论、创作论和风格论三方面。学界目前对于《曾国藩家书》的研究集中于其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思想、文章学等方面,偶尔涉及书法、修身、养生等内容的研究,对于《曾国藩家书》的“行气”说的研究尚显薄弱。
关键词:“气”;《曾国藩家书》;“行气”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最早集中在哲学领域。在文学领域的出现,始于魏晋,拓于唐宋而盛于清代,且“气”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魏晋时期,论者主要是从作家的气质、才性出发,去探讨文气与创作的关系,代表人物是曹丕和刘勰。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气质个性,行诸作品,指作品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页],这里的“气”是作家内在的气质。
唐宋时期,论者主要从作家器识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探讨文气与作品的关系。代表人物是韩愈和苏辙。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说,他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决定性意义,认为“气”重在后天的“养”。宋代的苏辙强调生活实践对养气的作用,他主张通过一种完满充沛、强而有力的生命体验陶冶性灵,激发志趣。
明清以来,文论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气”来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鉴赏,其中论述最为集中的是桐城派。方苞以“气体”严格限制古文的文辞,刘大櫆提出“神气音节”说论述古文创作和鉴赏,姚鼐以“阳刚阴柔之气”探讨诗文风格,都是着眼于文学作品。
“桐城中兴之明主”曾国藩对“气”的阐述在桐城派前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和桐城派的前辈们一样,他也主要从文学作品方面来论气的。他对“气”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养气论方面,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学力和胸襟器识对创作的重要作用;第二,在创作论方面,提出了“行气”说,认为“行气为文章第一义”;第三,在风格论方面,以阳刚、阴柔之气论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理论体系。近年来,对曾国藩文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他的“文气”说也是时常被论述的对象,然而,单从其“文气”论的一方面——“行气”说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却并不多,就笔者所见,刘健芬的《评桐城派中兴主将曾国藩的文论观》[ 刘健芬.评桐城派中兴主将曾国藩的文论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76-80页.]认为曾国藩把“行气”视为创作的核心,从重“义法”到重“行气”,是对桐城派创作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发展。周艳华的《“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曾国藩文气论初探》[ 周艳华.“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曾国藩文气论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第68-70页.]从写作学的角度,探讨曾国藩对气与情、声、辞、篇、脉及风格之间关系的阐释,论述较为全面,但对某些问题的处理还不够深入。中山大学张和根的硕士论文《曾国藩的“文气”说研究》[ 张和根.曾国藩的“文气”说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3-28页.]中的第二章——行气论,认为曾国藩将“行气”置于比“义法”更重要的地位,且探讨了“行气”与章法、句法、字法及声调等之间的关系,论述较为全面,但仍有完善的余地。
鉴于此,专门针对曾国藩的“行气”一说进行研究是有学术价值的。
与曾国藩的其他著作相比,他的《家书》中集中了大量有关他的文章学的论述,因而研究其“行气”说时,以他的《家书》为主要文本。
而近年来关于《曾国藩家书》的研究状况,大致如下:
目前来看,学界对《曾国藩家书》的研究著作有两部,这两部著作是:唐浩明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 2002年版),钟叔河的《钟叔河评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年版)。其中,唐浩明评点本比较详细地点评了曾国藩的大部分家书。钟叔河的评点本无虚语,无大言,句句从肯綮处着笔,颇堪玩味。概括而言,这两部著作只是对《曾国藩家书》评点式的研究,并未对《曾国藩家书》中的文章学理论做出专门的论述,未做出具体的分类,缺少系统的理论归纳。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对论文写作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曾国藩家书》的论文有三十篇,其观点主要归为如下三类:
一是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角度来研究《曾国藩家书》,这类论文数量最多,共有十五篇,主要研究《曾国藩家书》所体现的家庭教育思想。如:曲阜师范大学张亚宁的硕士论文《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内容、原则与方法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了详细的论述等。
二是从文章学角度对《曾国藩家书》进行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九篇。如:张进军的《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行文之道》主要阐述了个人写作风格与内在涵养之关系;广西大学王锦的硕士论文《<曾国藩家书>的美学思想》中的第三章“《曾国藩家书》的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中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对《曾国藩家书》中所提到的“神韵”、“刚健之中含婀娜”和“涵泳之中蕴玩味”的理论进行了说明等。
此外,从其他角度研究《曾国藩家书》,有论文七篇。如:钟鸿春的《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陈水根的《曾国藩家训诗文书法美育思想论述》等。
以上论文所着眼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思想方面,偶尔涉及书法、修身、养生等方面的研究。对《曾国藩家书》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经世思想和美学思想等也有研究,但对其文章学理论的研究却极为欠缺,虽偶有涉及,但也不够深入透彻。因此,从文章学的角度对《曾国藩家书》中贯穿始终的“行气”说的内涵、特点、表现进行梳理和阐释,并指出其“行气”说的当代意义,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參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周艳华.“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曾国藩文气论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3]周明泽.“为文全在气盛”——浅议曾国藩散文[J].宜宾学院学报,2002(5).
[4]翔云.“为文全在气盛”——曾国藩古文艺术之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作者简介:贺娇娇(1993.10-),女,汉族,文艺学,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