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这些民俗涉及日常生活、物质生产、精神活动等多个方面,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青少年阶段的教育作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形成良好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途径,应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本文着眼于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学科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民俗文化;学科教育
民俗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改造自然发展的實践活动中,创造、选择或凝聚、升华而成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规矩。这些民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等方面形成的具有或地域性或时代性的文化。如今,各种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华民俗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俗或许不再适合时代,或许被人们渐渐淡忘,甚至失传。很多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展了保护民俗的研究;国家也极力倡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各大高校也展开了一系列传承民俗的活动,以使这些即将消失的民俗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青少年阶段的教育起着培养一个人民族精神、综合素质的关键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日常学科教学中应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使青少年承担起传承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并在未来将民俗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民俗的可教育性
顾明远认为,从广义上看,凡是能够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都可纳人教育的范畴。著名民俗学家W·R巴斯科姆也说过:“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民俗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均可找到。”由此可以发现,中外学者对于民俗的可教育性给予了肯定的答案。
民俗作为日积月累的优秀经验与文化,来源于生活,并对人们的现代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民俗教育的开展对于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将知识付诸于实践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除此之外,民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道德观念,民俗教育可潜移默化地对人起到塑造和约束作用,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二、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
与儿童的游戏不同,青少年更多地接受学校教育,在学校接受系统性、全面性的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也较儿童更为成熟,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应更注重民俗文化教育,也应更加深入地向青少年传递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民俗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培养
首先,与儿童时期的教育相同,这个阶段的民俗教育对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增强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明可以使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伟大。其次,中华民族有其独特的思想道德观念,如人们十分重视“孝道”,民俗中也有很多宣扬“孝道”的经典故事,这对于青少年的良好人格、习惯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的知识素养提升
中学阶段,学校教育成为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传播途径。随着教育部门对于民俗教育的逐步重视,学校也渐渐开展了有關民俗的教育,且更多是以“隐性课程”而存在,如中学语文、历史、地理中经常涉及到民俗知识,青少年从课本中可以了解相关民俗的来历,并将民俗与生活结合。此外,部分学校设置了民俗课程,如由非遗传承者教授青少年画脸谱、刻窗花等,通过这些课程可让青少年与民俗有更进一步的接触。
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形势下,青少年有着丰富的想法与新颖的创意,他们从不拘泥于接受传统,且在接受民俗教育时,很多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必将发展,而发展他们的人必将是新时代的青少年。因此,当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时,青少年承担着改革与创新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责任。
三、学科教育中的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通过扩大民俗文化在各科教材中的比例以及加强教师和民俗文化教育意识,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是对青少年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学科教育中渗透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
(一)增强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
教师作为向青少年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将会影响青少年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兴趣,并发动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对于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青少年正确认识并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我国民俗文化渗透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在筛选、总结的基础上,将学科教学与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也将民俗文化牢记于心。除此之外,也可以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程,使那些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青少年通过专门的课程更加了解民俗文化,对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三)在课外实践中倡导民俗文化教育
依靠教师的讲解可能对于青少年吸收优秀的民俗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鼓励青少年走出课堂,在课外实践中收集、调查民风民俗,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卫民,颜喜.民俗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J].艺海,2007,(6)
[2]郭娟,王亚芳.试论民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梁春莲.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马丽萍.论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姓名:李璐辰(1996.03--);性别:女,籍贯:天津,学历: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现有职称:无。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