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晶晶
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
目前为止,对于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主要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观点倾向,绝对性学业不良是指学业成绩未达到规定的及格标准;相对性学业不良是指智力潜力与其学习成就存在差距。
本次研究所谓的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达到相应的量的学生。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基本状况,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法和个案干预法。本文对北京市某小学学生高某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系统观察和干预,收集了各种有关的资料,并且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数学学习干预。
实施过程 一是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多与家长接触,向家长讲明研究的目的以及保密等事宜。二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及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三是对收集到的被试基本信息、数学作业、被试及家长反馈的问卷进行统计整合分析。四是为被试制定干预方案并实施。
被试基本情况
被试基本资料:高某,男,9周岁。籍贯:安徽。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被试为借读生,其就读学校为普通校,生源以打工子弟为主。其数学教师为班主任。其日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被试者系家中第二子,有一姐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对学习毫无兴趣。和教师、同学关系较差。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一般。
通过了解发现,被试者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因此也更加自卑。
日常表現:被试者在课堂上多表现出对抗与无礼、用各种自我妨碍来保护自我价值、逃避学习,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出寻求自我价值的情况。
在学业求助发生频率方面,被试没有明显的回避,在求助上被试倾向于向同伴求助。在选择求助方式方面,被试在需要时更多倾向于采取执行性求助行为(如请求别人帮助解一道题),不能借助工具来完成学习任务,只是简单地希望别人直接解题以帮助他完成任务,他的求助行为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帮助。这也是通常造成学业不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可以看到,在课堂学习中,被试在求助行为的特点上表现消极。如何指导其有效求助,利用学习拐杖,提高自我调节功能,继而提高学习成就,这将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干预方法、过程与结果
方法与原理 扬长避短,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闪光点,用优点克服缺点,使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弱点得以补救。
补偿策略,指的是通过替换,即找到一种可以代替学生缺陷的方法或内容。如,用写作来代替言语表达,来补偿学生较差的言语表达能力。
优先策略指的是找出学业不良学生的长处,训练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变其缺点为优点。
发挥学业不良学生的优点,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教育者才能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实施方案 一是干预阶段的划分。根据被试的具体情况:分为被试基本情况分析阶段第一周至第二周,干预实施阶段第三周至第十二周,结束检测巩固阶段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二是阶段的任务。
第一周至第二周:与被试建立良好关系。对被试者进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第三周至第六周:干预的第一个阶段,采取教师关注的方式进行干预。教师以平等、亲切、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被试,关注被试在学习、生活上点滴的进步,注意倾听被试的心声,使被试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重视,老师是被试可以信赖的朋友。同时,保护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第七周至第十周:干预的第二阶段,采用行为矫正技术正负强化的奖惩手段来改变或塑造被试的特定行为。其中正强化手段包括口头奖励:如公开表扬、实物奖励(如发小礼品、奖状)等。负强化手段则包括口头惩罚(如当众批评)、实际惩罚(如取消参与下象棋资格)、实施纪律措施等。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干预的第三阶段,被试的学业求助行为的培养。为被试选取一名各方面优秀的同学作为学业助理,为被试提供帮助,以促进被试的学业求助行为。
干预结果 一方面行为矫正的方法对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有效。以被试上学期期末考试为前测,本学期期中考试为中期检测,本学期期末考试为后测。被试的考试分数分别为54分、68分、86分,从数学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被试的的成绩通过干预有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被试的数学学习行为有了显著改善。干预前后的统计显示:干预开始之前,被试数学课上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一节课平均分心10次,做小动作12次。干预结束后的观察,被试数学学习行为明显改善,分心只有两三次,小动作基本没有了。
(作者单位: 北京市新教育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