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改:助力顺义教育“二次创业”

2017-05-29 19:43晁中生
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二次创业每节课变革

晁中生

不久前,北京市顺义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刘克祥在全区教育大会上提出了“顺义教育二次创业”的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谈一谈笔者对“二次创业”的一些理解。

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格。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现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政府行为。

课程改革改什么?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过程。

课时改革 这里所说的课时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每节课的时长的改革。从传统的小学每节课40分钟,中学每节课45分钟改变为依据学科特点由学校自主设置每节课的时长,从自身的特色课程和学生需求出发,设计更符合教育规律、更为人性化的伸缩变化时长。第二是部分学科的总课时或周课时也依据具体需要进行有限地适度调整。

课程内容改革 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二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学思想改革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在课程改革层面再谈增效减负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几个观念需要更新,即师生观、主体观、课堂观,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真正落实“减负”的前提。

完善师生观 完善师生观,就是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气氛中,适当的学习压力就会成为一种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强化“主体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有它自身的价值;确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闪光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优化课堂观 新型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只有教师的的理念转变了,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够使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与评价观发生根本的转变,从而使今天的课堂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种子里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多样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实施“增效减负”。

课程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很多教育评论家认为,新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史上可以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新中国成立恢复正常教育秩序相提并论的教育事件,本次课程改革也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变革……笔者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该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课改”即“改课”,唯有课堂改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变革课堂是教师、校长的使命,也是教育的使命;通过课程管理方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考试评价方式变革,牽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与“二次创业”的关系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质量成为改革的关注热点,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必然反映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启动。在顺义教育“二次创业”这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是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两者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共同推动顺义教育改革整体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二次创业每节课变革
我会跳绳
变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