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生
高中新课标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几年后,高中新课标试卷也已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落实。此外,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论文中,教育谈论最多的往往都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倡导最多的也是“生本”研究,而非“升本”研究,呼声更高则都是“素质”而非“速成”。
如果说这些行为的逐一落实就代表“语文教学改革和探讨”已初见成效的话,那么,为什么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学生们还会存有一种“语文课耽误了无所谓”的认识?究竟是以上的科学理念还不够人性化、科学化,还是因为语文改革一直都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虚幻中?究竟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想必每一个语文人都可能会不由地质疑。
此外,随着大语文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语文分值增加的现实一步步逼近,当下的语文人是时候该清醒地思考一下语文的未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就此问题笔者多方听课,跟一线教师积极研讨,定期抽取学生进行座谈,动态地关注语文学科成绩的变化趋势,而且还带领和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与多方的思想进行碰撞,既与社会大众思维同步,又告诫教师们敢于另辟蹊径,但是有一点必须遵守:语文教学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牢不可破。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速成教学。教育是百年大计,语文教学同样是百年大计,因为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被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同样会在语文学习潜移默化。
双基训练,语文素质的基石
随着网络用语的逐渐流行,火星文、异形文大有来势汹汹之态。语文的规范化同样是语文教学必须捍卫和坚守的阵地。从广义上而言,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但是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丰富都不能离开其文字的传承与发展。当然,教育者也不否认有些词语的出现的的确确带有时代的印记,并非人力所能为之。但是规范语言的发展,在书面语的应用范围内规范文字,仍然是文化传承所能做、所该做的,这不仅关乎到眼前利益——语言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长远利益——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汉文化的纯正和丰富。
思考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考力是一个人思维深刻性的量化程度,也是一个人内心丰富的一种客观表现,还是一个民族健康深入发展的动力,更是民族文化价值的外化表现之一。古今中外,但凡思考力强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事业上、国家民族的事业上有所作为,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则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笔者认为,除了在自然科学的课题要积极落实思考的作用之外,在以语文为首的文科类课堂也要把思考力的提升当作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培养思维力,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对人生、对未来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内在更大的潜能,并且有效地推动各个学科的思考。如此一来,教育培养的学生绝对不是只会背诵几个成语那么简单,他们将较其他同龄人更习惯思考、习惯规划。培养高分高能的优秀学生将是教育看得见、达得到的目标。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都可能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因为大家觉得母语的识字量都已经在初中之前基本完成,而阅读和写作能力大家又都错误的认为必须是从咿呀学语时开始培养,一旦错过了小学读书期,那初中就要紧张;如果再错过了初中读书季,那到高中就意味着只能在贫乏的语言词汇里苦守分数了,三年的高中时间忙碌而又抓紧,哪有时间去做读书、写作这么奢侈的事情。再加上语文见效的速度较慢,甚至不如英语提高快。久而久之,语文这块营养丰富的蛋糕长期被搁置,直至发霉變质,也少人问津。可是一旦学生学识提高了、价值观常识反而滑落了的时候,大家除了感慨之外,似乎也并未反思当下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错。其实,并不是当下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当下有限的教育资源并未合理地利用;教育者对于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方向理解得较为肤浅,由此而采取的行为也多为短视。谈到此,语文的价值观教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利刃,应该被更多的教师或是学校牢牢握在手里。
打造灵活、高效的理想课堂
有人说:终结的考察角度不变,我们打靶训练的角度就不能不变。笔者也同意,但是,笔者觉得角度变,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多几个角度,而且更不影响在该角度的深度上做文章。
也就是说,笔者觉得高考需要学生具有“看天下”的能力、快速的阅读能力、准确的答题能力,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育者还应该多训练学生高效的阅读技巧和深刻的阅读体验。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更适合这种高效的能力培养呢?笔者认为,方式其实并不唯一,只要教师能坚持挖掘语文课堂价值,并把思考时间利用率当成习惯,把丰富学生的收获当为己任,那灵活多样而高效的课堂都将是理想的课堂。
除此之外,关于语文教学的未来之路仍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需要众多的语文人为之做不竭的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