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晶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概念是前提。经济发展要求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方向,供给侧改革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一、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概念
“供给侧”很好理解,就像硬币的两面,有需求就有供给,“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 简政放权、 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 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对于供給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内在要素改革,增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经济发展要求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短期内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仅20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GDP增速在震荡中一路在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在市场消费领域,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位:国内消费增速下台阶,但中国人却在海外疯狂扫货,甚至去日本买马桶盖、到香港买奶粉;国内航空客运增速萎缩,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说明不是中国人没有钱,而是不愿意在国内消费,因为,国内供给的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国经济面临的实质问题,不在短期需求,而是中长期供给出了问题。由于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
面对新问题必须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向: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问题是导向,问题是突破方向。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三、供给侧改革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能
供给侧改革分为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
用劳动力配置改革增加动力。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户籍制度改革是用劳动力要素改革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第二,用第三产业发展保持稳定性。第一,以农村土地确权为核心进行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以,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打破廉价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供给瓶颈,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库存去化。第二,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生产活力。资本要素改革另一个方向是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其目的也同样是改善企业盈利水平。第三,通过资本要素改革提升资本价值回归。包括资源品价格改革、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利率市场化、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等等,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提升资本回报。
用全要素生产率改革进行突围。第一,加快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创新意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创新意愿的提升,而股权市场提供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创新转化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措施。
用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保障。第一,用改革行政体制手段降低制度成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管住“看得见的手”,打破制度的藩篱,保护市场 “看不见的手”,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体改革涉及到强力反腐、破除垄断要素。中国企业不仅面对来自原材料、税费、财务、人力等领域的显性成本,更面临来自上述领域的隐性成本。以反腐为例,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狠抓反腐,落马官员人数有增无减,预计未来也将在这三个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第二,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强强联合。加速国企改革,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015-11-03
[2]李佐军,《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北京日报, 2015-12-29。
[3]李克强,《共绘世界经济增长新蓝图》,新华网,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