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定
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教”与“学生学”两部分组成。师生互动的程度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师生之间有一道隐形的鸿沟。教师不清楚学生是否理解讲授的内容,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问。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与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互动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完成。
一、运用课堂提问,加强师生语言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文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认知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沟通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渠道。许多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表达能力较差。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锻炼学生在大家面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能力。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机会,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流利、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师在讲到《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然后进行提问,请每个学生谈谈读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做人要诚实,要根据道德标准进行抉择;有的学生说,面对诱惑要坚持原则等等。对于回答的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除了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理解能力、人生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时候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讲清楚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教师认为比较难的知识,重复讲解了许多遍,可能学生早已理解。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提问的方式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氛围,深入开展师生互动交流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互动沟通的重要渠道。许多学生对教师抱有谨慎、敬畏的心理,一看到教师就紧张,从而导致无法与教师轻松、自由的进行沟通与互动。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现代设备和媒体技术,通过场景模拟等方式,改变传统课堂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下,放松精神,把教师当作朋友,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如在讲《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教学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将课文大意生动形象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学生在动画的吸引下,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然后教师提问“大家分小组讨论,如果是你应该如何称大象呢?”学生们拓展思维,进行大胆的联想,与同学热烈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在讲台上根据课文中曹冲称象的步骤,用水盆、石头、秤等物品模拟当时的场景,向学生展示曹冲称象的原理。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沟通,讨论交流,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话语融合。
三、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小学语文课的内容很多,要求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类不同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课文中有些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还有的表现了不同的社会现象。教师在讲这些课文之前,应当先充分地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掌握这些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样叙事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教师在学生演完后进行点评和引导。而对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样的描写性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资源和图片,向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青海湖的魅力,使学生对文中的描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表述做到流畅动听,富有情感魅力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口语是悦耳动听,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他小学三年级的老师蔡云芝先生“爱用唱歌的音调”读诗,以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的音调”。如果我们也像蔡老师那樣,对孩子充满了爱,并用纯熟的普通话说话,掌握用气发声、归音吐字的技巧,注意选用节奏匀称、十分上口的儿童化短语,我们的语言也会具有音乐美感。
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教师要熟练地驾驭自己的语调。句末语调的平、升、降、曲,整句语调随语势的高、低、起、伏,都会比直着嗓子用高平调说话更富有表现力。语言太快了,象放连珠炮一样,学生来不及听,太慢了,没精神,会抑制学生头脑里的兴奋点,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匀速的语流又常常调动不了学生的注意。语速要随表达对象、环境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说,浅显易懂快于复杂艰深,描摹叙述快于分析讲解。表达不同的感情、创造不同的气氛,语速也有差异。紧张情节的叙述宜急促些,如一位老师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讲到“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这一句时,语速急促。讲《刘胡兰》一课时,读到:“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时,用沉稳有力度的语速创造悲壮气氛。读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时,用慢条斯理的语速说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话,具有一种渗透力。有时语流中断,留下点“空白”又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期待,此时真是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教师的“苦口婆心”,并不意味着非得整天唠唠叨叨,有位老教师说:“说得太多等于没说”。是很有道理的。适当地“休止”片刻会留下回味的余地。
总之,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用词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流畅、语法是否合乎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往往会不自觉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做到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努力使课堂用语儿童化,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避免犯常识性的错误。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抽象、晦涩的词语,多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生动的词语,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