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评价

2017-05-27 08:44李明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1期
关键词:关节功能影响

李明玉

【摘要】 目的 探讨和评价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根据住院顺序分为甲组(46例)和乙组(42例)。甲组患者進行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 乙组患者进行镇痛和康复训练(未作固定安排)。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内膝关节屈伸范围以及疼痛和僵硬情况。结果 甲组患者术后1 d、1周、3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64.35±5.32)°、(91.35±9.38)°、(111.35±10.28)°, 乙组患者术后1 d、1周、3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44.87±5.18)°、(78.25±7.78)°、(91.28±6.28)°,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 甲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2.17%, 低于乙组的19.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甲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4.35%, 低于乙组的2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 明显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 减轻了患者疼痛感, 并且减少了关节僵硬发生的风险,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早期镇痛;阶梯康复训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24

目前, 假体设计的不断完善, 以及人工关节材料的不断改进, 使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矫正膝关节畸形以及改善膝关节活动[1]。但是, 如果术后的康复训练不当则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再加上该术的创伤比较大, 如不能控制疼痛, 便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2]。为了探讨和评价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 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根据住院顺序分为甲组(46例)和乙组(42例)。甲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31~78岁, 平均年龄(53.94±8.03)岁。乙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32~79岁, 平均年龄(54.28±8.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乙组患者的镇痛和康复训练不作固定安排, 比较随意, 完成度因人而异。甲组患者进行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1. 2. 1 镇痛 在患者术后5 d内, 给予100 mg的氟比洛芬酯溶于100 ml的氯化钠溶液(0.9%)中, 静脉滴注, 2次/d。查房前和康复训练前30 min需滴注完成, 训练完成后患者口服50 mg的盐酸曲马多片。

1. 2. 2 阶梯康复训练 手术当天:患者手术完成后在病床上把患肢抬高, 麻醉清醒后按摩挤压患者患肢的肌肉, 每2小时1次, 10 min/次。术后1~3 d:指导患者患肢进行工作屈伸活动, 每2小时10次, 3 s/次;踝关节转动4次/d, 5遍/次;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 1次/h, 5 min/次;指导患者进行压床运动, 每2小时30次, 15 s/次;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和支腿抬高的训练, 取仰卧位, 患肢离开床面, 开始约为10°, 停留几秒, 缓慢放下。术后4~7 d: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 通过助行器来协助患者站立, 10 min/次, 2次/d, 第1次走10 m, 之后逐渐增加。指导患者拄拐行走, 把身体重量放于双手上, 时刻看护, 避免跌倒。术后8~14 d:指导患者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在患者耐受范围进行关节松动, 持续进行前几天的训练。术后14 d及以后:指导患者进行平衡、行走和步态训练, 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术后1 d、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的情况、术后1周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关节僵硬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范围的对比 术后1 d, 甲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64.35±5.32)°, 乙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44.87±5.1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 甲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91.35±9.38)°, 乙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78.25±7.7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甲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111.35± 10.28)°, 乙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91.28±6.2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和僵硬情况的对比 术后1周, 在甲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2.17%(1/46), 乙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19.05%(8/4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甲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4.35%(2/46), 乙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21.43%(9/4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式在人工髋关节的成功应用后, 才发展起来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新技术, 可有效地根除膝关节(晚期)病痛,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阶梯康复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肢的局部血液循环, 并增加了肌肉的力量, 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早期镇痛支持可保证康复训练顺利进行, 疼痛干预以及合适锻炼与时机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 5]。为了探讨和评价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 结果为:甲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均明显优于乙组, 疼痛发生率明显少于乙组, 关节僵硬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 明显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屈伸的范围, 减轻了患者疼痛感, 并且减少了关节僵硬发生的风险,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晓燕, 陆皓, 蒋建芳, 等. 超前多模式联合镇痛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创伤外科杂志, 2015, 32(3):269-270.

[2] 方淑莺, 康焱, 黄天雯, 等. 无痛病房模式在早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评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33(2):

202-205.

[3] 褚友艾, 宋瑰琦, 洪晔, 等. 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关节功能的影响. 护理研究, 2014, 28(7):

793-796.

[4] 刘晓雅, 岳宗进, 孙永强, 等. 中西医协同镇痛方案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21):1953-1956.

[5] 王国军, 张超, 沈计荣, 等. 延胡索粉剂联合多模式镇痛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20例临床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13,

28(11):26-27.

[收稿日期:2016-09-27]

猜你喜欢
关节功能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观察
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述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关节镜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踝关节
中医疗法治疗三踝骨折126例临床观察
偏心距重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