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兰
摘 要: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是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由体验“语文味”始,进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帮助“学生与语文接触”的过程中实现研究型教师的角色期待。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生命课堂 模式过程
一、前言
人的主动、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终极追求。生命课堂,是从生命的视角,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想概括。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师生经历生命的活泼,展示生命的精彩,体验生命的意蕴,最终实现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是以因高中语文的存在而使课堂生命充满生机为表征,以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等能力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言语的动态生成过程为教师科研素养的达成手段,以师生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步实现为最终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特征
(一)师生共同成长。
目标柔性。课堂既是学生成长的“天堂”,也是教师的职业处所,专业的舞台,事业的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发展目标不求整体划一。
(二)重视体验,关注过程。课堂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是培育学生知情意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彰显、拓展和提升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体验,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在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时,提升自己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水平。
(三)高中生的认知与个性心理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出现明显的差异,加之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实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中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等,很容易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文本,远离言语,并以为应然。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应以课本为“本”,以“言语”教学为“本”。课堂中的知识、能力、审美、情感等目标的实现应以“学习言语”为本,为“抓手”,在课堂演进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四)注重语文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把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的培养作為语文素养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因为当代社会,学生必须掌握言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必须通过言语应用才能培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同样,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理应在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加德纳说:“不同的智能组合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的主要根源。”
(五)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已有偏好。“生命课堂”尊重他们的偏好,为他们个性言语的发展搭建平台,允许他们在应用、审美、探究能力发展方面具有个体的不平衡性。
三、具体措施
(一)通过言语学习求“美”。诗词有感情宣泄之美、意境深邃之美,散文有真实、灵动、理趣之美,小说有人物性格魅力之美,戏剧更具有情节紧凑之美、人物冲突之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大半,理应承担审美能力培养之责。在此也举出特例,以示求“美”之普遍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悼词,属应用文之列。自然可以通过对“睡着”“空白”等词语的揣摩,来掌握悼词的读法写法。但我们也可由其结构看出其审美价值。好比一座具有崇高风格的建筑,进入大门之后,由“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开始,到“不但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到“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进高过一进,最后我们发现刻有“他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这样几个大字的丰碑高高耸立于它的顶端。
(二)通过言语学习求“真”。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三大能力之一,不独科技类文本有探究价值,也不只综合性、研究性语文学习才能探究,便是文学经典也值得探究一番。王栋生老师为《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半新半旧的椅子”研究了一堂课。鲁迅的《药》中的“运气了你”一句,作为康大叔是词性乱用,暴露了他的无知与粗野,作为鲁迅先生正是“神来之笔”。
四、结束语
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教学除了有前两种境界所具有的教学效果,还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教材处理上,有自己的见解。比如现行教材阅读文选只有讲读课自读课,而理论研究却把文选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类,每一种都有各自的教法。研究、学者型语文教师此时可大胆出手。在师生互动上,教师应本着“经济”原则,力求以最少的言语引起学生更多的发问发言、更多的思考、更多心灵的震憾。在课堂演进上,每一个“节点”都可被视为研究的“焦点”,这种研究是冷静的理性的快乐的甚至闲适的,不同于艺术型教师的那种投入的辛苦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诞生于“生命课堂”,也服务于“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郭美婷.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201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15.
[3]张行涛、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2016(22)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