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晋剧舞台美术变迁与传承

2017-05-27 21:59杨志勇
魅力中国 2016年29期
关键词:舞台美术传承

摘 要:晋剧舞台美术随着晋剧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传承问题。舞台美术作为晋剧艺术的“绿叶”,既要继承传统的美学规律,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把握时代精神,更新艺术观念,遵循晋剧艺术的特色和审美原则,加强与其它艺术形式互通互融,才能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更好的完成它的使命,实现晋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晋剧 舞台美术 传承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剧种繁多,在中国戏曲历史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化遗产的晋剧是山西主要的剧种之一,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太原、晋中、祁县及太谷一带而得名。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曲调优美、旋律婉转、流畅、圆润、道白清晰。晋剧的四大梆子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剧以其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浓郁特色的唱腔,深受大众喜爱。近十几来年,由于受影视业的冲击,戏曲艺术曾一度受到冷落,但戏曲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不断觉醒的当代意识形态,使人们重新喜爱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戏曲。随着大众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戏曲包含舞台美术在内的这一综合艺术,既需要保护,又需要发展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一、晋剧舞美的发展变迁

随着晋剧的产生、发展与走向成熟,其舞台美术设计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和演化。从形式上来看,舞台美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古代高度发展的写意性——新时期并非尽善尽美的写实性——未来更高水平的现代写意性。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应用,舞美设计中的任何创意都能在舞台上变为现实。

传统戏曲比较注重行头服饰,弱化舞台造景,晋剧也不例外。王国维在他的著作《戏曲考原》中曾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也。虽和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王国维先生对戏剧的解释就是说演员表演故事应该以歌舞的形式展示剧情,通过一定的服饰来塑造角色,服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并体现其价值。

古代山西地区戏曲活动极其活跃,戏曲服饰在当时比较流行和前卫。经考证元杂剧时期是古代戏曲服饰起源并成型时期。山西广胜寺明应王殿内的元代戏曲壁画是研究元杂剧演出面貌的最宝贵的形象资料。此幅画上描绘出了当时山西戏曲的化装、服饰和舞台装置的状况,剧中人物化装采用“洁面”和“花面”,穿着色彩鲜明,装饰纹样有云龙、云鹤、红花绿叶等纹饰。经研究画面中从人物化妆扮相到服饰的款式、纹样以搭配都与现代戏曲极其相似。晋剧是由蒲剧的发展而来的,清初晋剧的表演对蒲剧进行了继承和借鉴。由此推断,晋剧初期的服饰制度也效仿和借鉴蒲剧。另外,晋商在明清时期对晋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着商路带戏班远行,使山西梆子戏遍布全国各地,二是承办“娃娃班”培养后继人才,三是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做后盾,明清苏杭的丝绸纺织业比较发达,晋商经常会从苏杭大量购置戏装行头。由此推断,昆曲服饰的风格特点会对晋剧服饰产生一定影响。

京剧和其他各地方剧种在清末形成并初具规模,京剧在早期的表演中以宫廷戏服为主,京剧宫廷戏装基本的样式和用法是从民间吸收借鉴来的,但在用料、纹样和色彩上,色彩纷繁、纤巧富丽,具有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来经过改良创新在当时引领了前卫的审美取向。京剧是最早传入山西的剧种之一,新中国解放初,晋剧在保留自己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学习京剧服饰的制作与穿戴。由于山西地处华北,经济落后,天气寒冷,演员又“居常演剧村里”常年奔波于庙台、草台,由于观众太多,需要通过塑形服装,作高度的夸张造型,来适应远处观众的欣赏需求。因此,戏装尺码偏大偏肥是晋剧服饰的一大特点。

晋剧最初的舞台布置,通常是一桌两椅加守旧。守旧门帘是山西地区蒲州梆子舞台最常用的软装饰,称为堂幔,堂幔在元代杂剧中早已出现,例证如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在后来的演出中,布幔一直保持到了近代。其后,随着晋剧的发展,镜框式舞台不断出现,传统的“守旧”形制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各类软质幕布,这些幕布方便于演员的上下场,便捷地更换场景,而且运用不同幕布的色彩和图案美化舞台,增加舞台空间的层次感。

此外,大砌末的种类也不断丰富,出现了屏风、建筑构件、亭台楼阁等道具,这些道具丰富了角色的活动空间,增强了表演场景的层次感。20 世纪初,受西方写实艺术风格的影响,其表现手法出现了写实风格的倾向,写实场景采用仿真手法或者直接将真实景物造型运用在舞台上,为剧情提供相应的真实环境气氛空间。20 世纪舞台样式的变化对于写实性舞美风格的盛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传统舞台四面或三面敞开格局向新式的镜框式舞台逐渐转变,晋剧舞台美术的基本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80年代后,晋剧舞美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写实与写意以及中性化景物造型手法相结合,力图创造地域的、民族的艺术风格,向着更高水平前进。

在信息化的今天,科技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晋剧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变革,主题更加明确、内涵更加深入、形式更加丰富。各种新材料、科技产品的不断应用,使得舞台美术对于剧情气氛的渲染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幅提高,新型的舞台空间不断创造出特定的风格与意境,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二、文化遗产保护下晋剧舞美的传承

晋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已形成了年积代累且不断发展的行业模式与生态。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将一个完整剧目搬上舞台并传承下去,除了演员,还需要舞美、灯光、道具和服饰等方面的人才协调配合。戏曲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流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承和延续。在国务院公布的两批 777 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山西籍的共计72人,而在这些代表性传承人中,绝大部分是演员,从事舞台美术的为零。晋剧舞美设计者更是面临着严重缺失的尴尬局面,影响戏曲艺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缺失。戏曲遗产的保护,核心是传承人的保護及后继人的培养。

晋剧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独特的创造,有着高度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在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中,舞美在这一综合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戏曲舞美改变了过去以人物造型为重点,转向了景物造型。景物的程式性、空间的虚实性、时间的运动性和造型的装饰性等,这些能够体现晋剧舞美特点的应该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发扬,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文脉能够保持共生性发展。这里所说的对传统舞美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打造当代特色的视觉艺术。新时代下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希望通过舞台美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环境氛围的变化,激发联想,产生情感共鸣,这就给当代的晋剧舞美提出了新的命题。

1、深化揭示主题思想,服务剧情。舞台上的造型艺术,包括化装、服饰、景物装置在内,都属于剧目演出的外部辅助形式,它要反映剧本内容、要为一定的社会思想倾向服务。晋剧舞美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语境下,应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三晋文化,深入挖掘晋剧特有的审美品质。在设计创作方面,应保持舞美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遵循编剧、作品的思想倾向来做具体的分析,糅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新,使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晋剧舞美设计中,继承传统美学原则和规律的同时,更要强化自己独特的设计意识。适应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2、实现舞台美术中多元化的融合。现代戏曲舞台美术不仅局限于以传统人物的化装、服饰等为主的造型和一桌两椅的砌末造型,而是包括了新式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以及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融合二维、三维和时间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既体现出工艺美术(服饰)、绘画艺术(布景)、雕塑艺术(砌末)的特点,又将燈光、机械、音响、幕布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舞台美术中,在继承传统舞美精粹的基础上,掌握新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理念,创作新的观感体验,把有限的舞台让观众通过自己想象,重建戏剧空间,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演出气氛。新编晋剧《红高粱》舞美设计就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手段,底幕和侧幕都设置LED屏,第一场“迎亲”中用“蒙太奇”手法将大片大片的高粱地和水流湍急的黄河呈现在底幕和侧幕上,舞台两侧则用仿真的高粱,虚实结合,制作出连贯的画面效果,使舞台背景在空间上得到拓展和延伸,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官效果,使演出更显张力。

3、创造更好的大众审美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指出:“戏是需要观众直接承认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观众的认可,戏剧是没有生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所以艺术创作,应遵循晋剧艺术的特性和审美法则,追求现代美学形式,把握当代大众的审美观,力求加强与大众交流互动的“兴奋点”。新编历史晋剧《傅山进京》一经演出,赢得了不少口碑。导演石玉昆对该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紧扣主题,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的审美艺术、科技手段完美结合,尤其是在整体舞美设计上,气势恢弘,空间层次丰富。巧妙地将透视布景与现代的声光和场景时空的切换进行巧妙结合,利用流动的画面比较自由的展示剧情空间,解决了舞台空间的限定性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空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整体上给人以美轮美奂的感官享受。在人物造型方面,突破了以往化妆服饰的传统模式,而是将历史形象真实的复原化,人物造型与舞台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晋剧焕发出时代的光芒,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结语

晋剧艺术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其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戏曲艺术承载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是维系其戏曲舞台美术发展命脉之根本。舞美的传承和创新在于不断总结和思考前人的经验,综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晋剧舞美设计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吸收其它艺术的营养对于发展自身非常重要,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互通互融,才能最终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打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从而促进这一艺术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

[3]张连.《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4]赵英勉.《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晋剧舞台美术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志勇,男,1983年8月生,汉族,籍贯:山西省盂县,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职称:讲师,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艺术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舞台美术传承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舞台美术设计浅论
新媒体与舞台美术的关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谈舞台美术的象征性写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