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96例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48例。A组患者于围手术期内进行常规护理, 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 A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61.22±2.36)分低于B组的(83.55±12.76)分(P<0.05)。B组的护理满意度95.8%显著高于A组的83.3%(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低于A组的16.7%(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效果显著,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心脏介入治疗;临床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3
心脏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多采用心血管介入导管技术对心脏病患者实施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解决了各类无创治疗法或者药物治疗法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近年来,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大量的临床经验显示, 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内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可减少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的护理安全管理, 就是指患者从进入手术室接受检查或者治疗过程中, 确保患者不出现法律与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容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机构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损害、障碍、缺陷以及死亡, 当前大部分医院都引入了护理安全管理, 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取了显著的效果[2]。本文主要就本院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的7月~2015年9月于本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48例。A组患者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最小13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53.31±13.48)岁;病程1.5~6.0年。B组患者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55.42±14.34)岁;病程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手术前后常规检查、护理评估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导管室安全制度管理 ①导管室与其他的手术室有着巨大的差异, 医护人员应该依据导管室的特殊性, 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 如《介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与《介入治疗室护理工作操作流程》, 并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中的各项管理标准与规范对导管室进行管理。②依据导管科室实际的运行情况, 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与修改,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以对导管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具体操作以及维护等进行正确的指导与规范。
1. 2. 2 导管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①导管室是Ⅱ类的普通手术室, 室外监控室人员都比较多, 因此, 医院应该全面落实工作环节和流程, 对人员的出入进行严格的监测、监督以及检查, 对于各类出入导管室的人员必须进行身份认证, 严格依据导管室安全管理的要求, 让所有进入导管室的人员换鞋, 进行无菌区域时要求相关人员戴好帽子、口罩以及换洗手、衣裤等, 并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刷手, 严格落实各项无菌技术操作, 并在手术结束后, 将帽子、洗手衣及口罩等均放到指定的区域内,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管理监督意识。②完善导管室的消毒管理制度, 导管室内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应该及时用清水进行冲洗, 洗干净后, 再将所有物品集中到供应室, 统一进行清洗、消毒及灭菌处理;工作人员必须每天清洁地面、物表及拖鞋, 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与检查, 特别对于血液类物品进行处理时,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消毒处理。每天术前, 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室内所有的物表与地面进行全面擦拭, 并对各类清洁仪器进行定时的清洁, 手术前开启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手术时行连续消毒, 进行室内彻底清扫1次/周, 每个季度在室内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 室内所有的无菌辅料包都用指示胶带进行固定封口, 以1周为有效期。手术后, 分类保存各类废弃物品, 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标准进行处理, 并签字;定期对导管室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器械、人员卫生以及环境消毒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出现遗漏。
1. 2. 3 导管室药物安全管理 ①导管室内部的药品、器械以及耗材等管理工作应该交由专门人员负责, 要求管理人员严格依据相关的制度进行药品、器械的验收、存放以及清点, 并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定期检查, 以确保导管室药品管理的章程得到严格落实。②耗材安全管理方面, 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 注意每一个工作细节, 确保导管室内所有的物品都拥有明确的签收上、下架记录;护理人员应该严格依据导管室的具体情况, 依据手术需要的材料, 提前准备好各类要使用的物品, 找到负责人签字后, 及时领取, 并对药品进行检验登记与备案, 根据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核对与登记, 确保材料使用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③导管室内的各类急救物资与药品应该定点、定量的进行存放, 交接與检查维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此外, 导管室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熟悉与了解各类导管材料特点、使用性能以及范围, 确保使用时能够准确的找到相关导管, 将传统的被动护理配合转化成为主动护理支持。
1. 2. 4 患者的安全管理 对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在围手术期内给予全面的优质护理, 以真诚、热情以及主动的态度对待患者, 提升自己的亲和力, 以免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提升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由于导管室接收的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 患者极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因此, 手术前,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深入了解有关疾病的各类知识或手术注意事项, 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讲解患者主动配合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动性。
1. 3 观察指标 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后, A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61.22±2.36)分, B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83.55±12.76)分, B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 B组患者中27例非常满意, 19例满意, 2例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5.8%;A组非常满意18例, 满意22例, 不满意8例, 护理满意度为83.3%;B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0.05)。
2.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 B组患者中1例出现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1%;A组患者中3例发生感染, 4例低血糖, 1例术后穿刺部位渗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
3 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全新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 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先进和常用的心脏病诊疗方式, 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服务工作是保障患者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对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致死以及致残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 加强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
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采用一系列的安全护理措施对进入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护理管理, 包括导管室管理、医护人员管理以及患者管理等多项管理实施, 通过构建导管室安全管理制度, 对导管室日常运行、具体操作、管理以及维护等工作进行规范与指导, 促进导管室安全管理规范化, 通过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 提升手术成功率与护理的质量;通过患者管理方式, 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护理,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显示, 管理后, B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P<0.05)。
综上所述, 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 麻朴.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355-356.
[2] 王玉蓉. 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 24(1):102-103.
[3] 欧仁琪咪克, 李艳红. 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4(12):248-249.
[4] 丁娇娜, 李滔涛, DINGJiaona, 等.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4(17):260-261.
[收稿日期: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