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游:佛学审美观照的体现

2017-05-27 23:44柳振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佛学审美观永州

柳振华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游记,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感悟自然”版块。该文表达了作者在游览时对自然景物的佛学审美观照,显露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禅学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仅仅抓住文中的“始得”为突破口,理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的文章脉络,剖析作者发现西山后引起的感情变化,指出作者仕途不顺下的政治抱负破灭。实际上,这种浅表性的教学解读,并没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作者生命体验,沒有理解柳宗元的内心佛学境界,而对学生实行了多年的假教学。

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误解被不断克服,从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去蔽”,应该成为当下语文教学中文本深刻解读的首先任务。

如果紧抓“始得”来教学,那么标题缩略成“始得西山记”也未尝不可,而题目中最重要的“宴游”,就在日常教学中被“遮蔽”了。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对“宴游”进行去蔽,才能体悟“宴游”行为中包含的作者生命禅学观照,才能实现对《始》文本教学的真正解读。

佛学渊源

柳宗元自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他的母亲卢氏好佛,对他的影响不言自喻。且少年时期,他曾随父亲柳镇到江西洪州,接触到在那里传授被称为“洪州禅”的南宗慧能的隔世法嗣马祖道一和他父亲的朋友有名的古文家、天台宗元浩大师的弟子梁肃。成年后,又受到他那信佛教的岳父杨凭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引导着柳宗元对佛教的信仰和皈依。柳宗元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当时写此文的柳宗元仅三十九岁,上推三十年,可知他十岁左右即受佛教熏染。所以他另一篇文章《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里说:“余知释氏之道且久。”甚者,步入官场的柳宗元正赶上德宗李适大兴“三教讲论”,全国上下崇佛成风,他和文畅、灵澈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甚密。

这就造成了出身名门的柳宗元虽以儒学自期,渴望建功立业,但深受佛教影响的他表现出徘徊于儒与佛、入世与出世、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状态。他认为佛与儒有相通之处,并在《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阐明了“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要之与孔子同道”的观点。柳宗元信奉佛教,曾受到好友韩愈的批评。他在《送僧浩初序》中说:“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言,訾余与浮图游。”柳宗元并没有接受韩愈的批评,而是在《送僧浩初序》里谈了自己对佛教的深刻认识:“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多。我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柳宗元这种喜爱佛教的坚决态度,说明了佛教已根植他的心中。

在通行本《柳河东集》诗文中,佛教碑文竟占两卷,他现存的一百四十多首诗中与僧侣赠答或宣扬佛理的竟达到二十多首。这样大量创作有关禅理的作品,柳宗元在唐代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永州超脱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出为永州司马。在唐朝,司马虽是六品上的官职,但只是个无职无权的闲官。柳宗元到永州后,既无官舍又无职务,简直是个被流放的囚徒。初到荒凉偏僻的永州,他只得寄住在一座称为“龙兴寺”的寺庙里。欣慰的是,寺庙虽破旧不堪,但寺内有一个和尚对他照应周全。这个和尚名叫重巽,是天台九祖荆溪湛然的再传弟子,柳宗元得以和他谈禅论法,诗文应和。此外,经常还有些云游僧人在此暂歇,与柳宗元“联栋而居”。每天相处的多是僧侣,接触到的又是青灯梵文,这对精神苦闷的柳宗元来说不能不是种慰藉,在潜移默化中促使柳宗元在佛教教义中得到灵魂的解脱。

到永州不到半年,即元和元年五月十五日,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因病故去。这对本已痛苦不堪的柳宗元又是一个打击。柳宗元与其母相依为命,当他遭贬时,卢氏以垂暮之年,跟随柳宗元来到荒僻的贬地永州。一年后,卢氏灵柩北运,柳宗元由于被拘,不得亲自随柩,是其表弟卢遵代为料理的。柳宗元在《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里抒写着自己的悲愤。

刚贬永州时,柳宗元还是个身中体健、精神充沛的人,可经过了三、四年,到他三十六、七岁时,身体已衰弱不堪。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道:“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又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说:“每闻人大言,则蹶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可以想见,永州生活给他带来了多么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灾难。

但柳宗元并不是向磨难低头的人,他虽然承受着现实无情的打击,被迫与曾热衷的政治隔绝,但他却以内心佛性观照永州的自然风景、山川胜地,寄托精神,实现超越。他在《溪居》诗中描绘着自己当时生活景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他描绘的贬谪村居生活一点也不见苦难、悲凉、凄荒,呈现的却是闲适、悠然、洒脱,表达了他解脱世网,超越尘世的佛家心境。

其实,刚到永州的柳宗元就开始了思考心性与佛道的关系,他曾为自己在永州居住的龙兴寺写过一篇记,即《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表达了自己对佛道的思考:“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邪?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而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开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他认为佛性在人心,人在世间沉浮中受到诱惑,就像被屏障隔了视线一样,而佛性的作用就像在屏障上打开一面窗,使人觉得心中透亮,给人以“真智”、“正觉”、“光明”。

特别是到了元和四年,即写《始得西山宴游记》那年,柳宗元在法华寺构西亭而居,写下《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阐述佛教教义:“余谓昔之上人者,不起宴坐,足以观于空、色于实,而游乎物之终始。其照也逾寂,其觉也逾有。然则向之碍之者为果碍耶?今之辟之者为果辟耶?彼所谓觉而照者,吾讵知其不由是道也?岂若吾族之挈挈于通塞有无之方以自狭耶?”柳宗元在此篇里讲到的是天台宗“一其空有”的佛理,天台宗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现象,是“假有”;从本质上看,它们又都是“空无”;而物象只不过是“假有”和“空无”的统一体。柳宗元这种看破物象的心性,对他超越个人生活中的苦难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的。他不再为苦难而悲,不再为得失而忧,不再为名利而愁,他的作品中充盈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气象。而实现这一超脱的根本原因,应该就是佛教对他的浸染、升华。

审美观照

从事实地形地貌看,柳宗元的贬地湖南永州属于盆地,是丘陵地带,没有什么奇胜风景。柳宗元在《始》中所描绘的西山不过是低矮的土堆,染溪也只是平常的沟河。这些情况,柳宗元在《与李翰林建书》中有过较写实地说明:“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疳。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但是这穷山恶水的西山到了《始》中则是“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把西山描绘得这样美丽怡人,令人迷恋,不仅从侧面反映了自然的山水与拘系人的现实构成显明的对比,而且更反映出作者佛家思想的超脱体验——自己被贬谪的苦闷被求得佛教而解脱的欢快给完全融释了。

具有佛理慧根的文学家柳宗元长期生活在永州荒蛮之地,当他以佛教的慧眼发现当地山水的哪怕是一丁点奇特之处,就会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艺术反映对象,创作出既具有诗情画意,又抒发自己情怀的作品。林纾曾在《柳文研究法》里评价柳宗元山水记的一大优点就是“文有诗情”。柳宗元带着强烈的佛教情怀去观照自然景物,创作出超越现实自然、舒展心灵情感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的佛学审美观照。

柳宗元对永州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应源于佛教教义中的“不二法门”,这是一种超越痛苦的禅宗观照。“不二”,亦称“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差别。“法门”指入道的门径。禅宗将超越一切差别境界的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态度和禅悟的极则。禅宗不二法门,超越了时空、圆缺、长短、大小、多少、是非、穷通、爱憎等一系列相对的物质现象和二元对峙的心理观念,从而使人获得澄明宁静的情感体证。

具有佛学慧根的柳宗元在长期漂泊无常之流中,会自然地采取“不二法门”的超越态度来对待自己当下的人生境况。《始》作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无疑是柳宗元到永州四年后在佛理参照下试着走出被贬阴霾时的情感大爆发,是作者获得新生命的集中体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种走出心理阴霾后的情感爆发,在其后的七篇中再也找不到这样忘乎所以的情感抒发。《钴鉧潭记》中的“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是乐而清醒的;《小石潭记》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乐后而凄寒的;《袁家渴记》中的“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是乐而理智的。

在瞬间即永恒的观照方式中,不论所处何种境界,只要以超越的襟怀来对待,便会在常人不堪忍受的苦境中,产生审美愉悦。永州西山的自然清景,对于内心沉闷不安的柳宗元,无疑具有净化心灵、抚平躁动的效能,使得作者可以在其中得到生命的审美观照。“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应是作者“坐忘物外”的进入禅境的体现。“坐忘”,是作者从现实人生的无常因果链上挣脱出来,直面审美对象,超越功利,泯灭物我的禅境呈现。柳宗元在这种禅学审美观照中,实现了人的个体生命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了时空、得失、是非之限,心灵已不受任何現实关系的束缚,眼中所见是“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内心所感是“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最终进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禅宗最高境界。

柳宗元描写“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与他“人生而静”的佛教思想相一致。柳宗元佛家思想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显示,他在《愚溪诗序》中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我用愚笨的歌辞来赞美愚溪,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在不知不觉中与愚溪融为一体,超出天地之外,混入空寂虚静的状态,寂静空廓而忘情自我。)

总之,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只有抓住“宴游”这一作者佛学审美观照的体现,体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佛学境界,才能深刻挖掘作者情感,实现文本的真解读。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

[2]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

[3]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6.

[4]孙绍振 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猜你喜欢
佛学审美观永州
永州的雪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钢琴演奏之音乐的美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