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先从做学生开始

2017-05-27 21:58郁蓓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北平老舍语文

郁蓓媛

2014年,上海市杨浦区成立“白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王白云老师受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启发,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三一式”课堂模型,试图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主题中,将基础型课堂、拓展型课堂、研究型课堂结合起来;将篇章教学、拓展学习、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将说、读、写三大语文能力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与人文视野结合起来。白云语文工作室在这一理念下开展实训,培养、锻炼学员。

一、三个“特定”,强化教师统摄“课程”的功力

“三一课堂”强调的“特定时间”,指在某个规定的时长内(短则两三天,或两三周,长则一个半月),围绕一个主题,突破40分钟一节课的物理时限,促进学生在一周五天的课程学习以外,零存整取地汲取知识、建构体系。平日教学时间里实施教师导学与学生研学,端午、中秋、国庆等假期安排课外阅读,至于寒暑假,则配合主题实施“游学”。不同时间进行不同项目,连贯起来形成整体“课程”。

特定主题,特别突出以长度、高度、精度为聚焦点的设计。长度指文学史甚至文化史,讲究历时长度上的散点链接与重点贯通;高度指历代的高峰,包括孔子等思想先哲、苏轼等文学巨匠、唐宋的古文运动、诗词鉴赏的要义……它们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涵盖了传统文化的全部密码,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精度对应深度思考和精细辨别:如鲁迅的多个侧面、李白与杜甫诗的个性等,要求学生踏实积累,在达成一定阅读量后,仔细推敲,形成汇报成果。

特定场景,指特定的学習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氛围”从来不单纯,“情意”是表面呈现,“材料”才是根基。学习“鲁迅”专题,如何产生相应的氛围?——必须材料先行——当你提供某个画面,或某首诗,或一段议论,或某专家们的学术论著,学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怨的情绪才会油然而生,氛围才会应运而成。

明确以上三个特定,教师再不可能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对着既有教案或学案按部就班。整个学段的专题谋划,课外阅读篇目选取及特定主题下的游学设计,都需教师缜密思量、通盘考量。

传统的语文教育,围绕篇章进行教学,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一课堂”要求教师既要有看见树木的视力,更要有构建森林的掌控力和构建力。白云语文工作室对学员的培养,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基础”、“拓展”和“研究”的结合,强化学员建设“专题”的能力

从文本教学到课程建设,中间有很长的距离。表面上看,三个“特定”着眼于“局部”。实际上,要求教师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视域和适应不同学情的灵活调度。“三一课堂”提出的“基础”、“拓展”和“研究”三结合,强调的不是来自各方的教学材料的简单拼装、堆砌,而是要营建一个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曲径通幽的立体世界。

“设置专题”固然费心,围绕“专题”打开局面也非易事,上海的试验教材中,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提醒我们,“北平韵致”或许能够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如何组织材料?遵循“三一课堂”的“特定”原则,为落实三种课堂类型的结合,学员将不同时空下的若干种文本类型都纳入考虑、采取不同的分析角度、吸纳不同的观点,甚至兼顾到不同学术层次。从学生较熟悉的“知人论世”评论观为起点,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以下的写作背景:

老舍出生在北京内城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父亲是满族正红旗人,满清入关后各旗被分别安置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满洲正红旗的“分配”片区有西直门内、城外的北安河桥西北以及香山附近三处。和珅的高祖本为正红旗,和珅就出生在如今的西四北头条胡同。老舍写北平时提到的名胜虽不多,却集中在西城区:什刹海、积水潭以及出西四环后往颐和园西边方向的玉泉山。除了“西”,课文第5段和第6段都出现“北山”,原来,老舍母亲是正黄旗人,清朝正黄、镶黄两旗驻德胜门和安定门位于京城北面,北平的西和北,恰是老舍最依恋的“父母”之地。

“文本互证”也有其一定的价值。于是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以下内容:

《月牙儿》里母亲拉着年幼的“我”去西直门外去给父亲上坟、《四世同堂》中“小羊圈胡同”的原型——护国寺附近那条现名“小杨家”的胡同——也在西城区,《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第五十九章中祁天佑投湖前的“路线”是“一步一停的,他往西走”,“雇了一辆车到平则门。扶着城墙,他蹭出去”,平则门就是今天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老舍小说代表作《离婚》里的张大哥“知道的山是西山,对于由北山来的卖果子的都觉得有些神秘不测”,那段生动的描写“猪肉、羊肉、牛肉;鸡,活的死的;鱼,死的活的;各样的菜蔬,猪血和葱皮冻在地上;多少多少条鳝鱼和泥鳅挤在一汪儿水里乱挤,头上顶着冰凌,泥鳅的眼睛像要给谁催眠似的瞪着”,则是西四牌楼的早市。

工作室还要求学员搜集、裁剪出更多“个性素材”。一个偶然的机会,某学员在一部名为《老舍词典》的系列纪录片中听到舒乙先生的一项“发现”,他父亲作品中大量描述的京城西北角,即老城的阜成门——鼓楼——北城根—— 德胜门——西直门圈起的范围内,约占老北京的六分之一。于是该学员欢天喜地,把这个材料拿来作为《想北平》中“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的助读资料。2007年面世的张北海著《侠隐》虽是小说,但因为作者的特殊成长环境和长期旅居纽约的海外视角,使这本书涵盖了二三十年代北平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吃食到穿着,从建筑到出行,几乎彻底还原了北平风貌,且情节描写颇得传统武侠小说神韵。于是学员们赶紧将相关章节编进专题材料中。另外,赵珩先生的《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和《百年旧痕》也是在“三一课堂”建设的背景下搜觅而来,并适时推荐给学生的。

“三一课堂”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知行合一”的“内化”之路。于是,有学员趁着某次赴京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访了《故都的秋》里提及的陶然亭和潭柘寺,录下了十一月中旬郁达夫笔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清、静、悲凉中聆听着这份“北国的特产”中思考:教师的阅读和阅历如何转为建设“三一”课堂的砖瓦?这实在是我们工作室学员们绕不开的问题。

三、专题教学,提升的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培养思维的能力

“三一课堂”对教师的真正的挑战,是引导学生开展进阶式的真语文学习。首先,该专题教学的切入点是什么?以哪个核心问题为突破口开展对北平、对李杜诗歌、对明朝小品文等专题的深入研究?这需要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材料特质与学生个体的兴奋点。白云老师强调,教学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次是改变学生知识的数量,中间层次是改变学生知识的结构,较高层次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砥砺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高效利用众多材料取代单篇诗文精析,引导学生将单纯的文本学习发展为有学术意味的探讨,把学生由孤独的生命个体引向建设较稳定且有激励意义的学习同盟?这是每个学员必须下十二分功夫刻苦钻研的课题。

列奥·斯特劳斯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中说:“老师自己是学生且必须是学生。但这种返回不能无限进行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些不再作为学生的老师”。“三一课堂”模式中的教师将升级为“导师”,但在这之前,学员们必须认真做一回学生。

猜你喜欢
北平老舍语文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对话”小伙伴老舍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