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雄
摘要:我国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小学德育中进行情感体验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效的提升,本文针对小学德育中的情感体验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情感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33-01
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学教学当中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在实际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课程的认知化和知识化上问题较为严重,在道德教育当中情感体验教育不是很重视。
1.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有不同层面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客体态度的特殊反应,通过主体是否符合客体所需。通过对客观体验进行表现,一般是以主体进行表现,所以说情感和体验本身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将两者进行融合就是情感体验。如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是情感体验中的主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情感体验中的客观范围。
早期对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与当今存在不同,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为主要方式,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它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人的道德教育进行发展,这类型的教育模式并不健全,因此,对于人的情感态度必须进行扩展。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的重点,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道德教育当中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道德成长本身和情感体验有着亲密的关系。这是有依据的,对于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展,最终的目的就是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人的自主要求进行了反应,这也是个人的真实存在,从情感体验出发,目的是相同的,同样反应了人的真实存在。
2.情感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2.1 开展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生道德品格的建立非常的重要,在教育实践当中应该对其形式进行探索,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道德品格,小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求知欲和兴趣,并且很樂于参与其中,作为教师应该抓紧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多种活动形式的开展,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顺利的开展。
(1)主题班会的定期开展。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对一些热门的社会话题作为班会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在这个探讨的过程当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切利于成长的条件,比如说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经常对这类的活动进行规模性的组织,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格。所以说,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需要借助现实生活来进行深化。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到酸甜苦辣的感受,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对自身进行磨炼。
2.2 自我教育。对于人来说,道德教育是一种精神现象的表现,它能够进行自觉认识和自觉选择,对于主体来说这些行为都是发现内心的,外界的任何因素都无法对其产生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将社会道德转换成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这需要一个特殊的媒介,在学校教育当中,可以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对学生进行转换,让学生能够本质上对自身进行约束,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2.3 疏导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的重要,因为它也是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一种交流,情感体验的目的就是让个体能够自我认识,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了解互相之间的目的,并且进行合作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利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在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特别的注意,学生本身有思考的能力,而且非常敏感,一旦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教师应该以温和的态度与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我们必须对疏导沟通进行正确的认识,它在道德教育中是立场的一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人们的观点是成人与孩子相比,成人明白和掌握更多的道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仔细的探索会发现,孩子的成长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在这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多道德品格在成人当中非常的可贵,所以,今天提出新的观点,双向互动,成人向孩子学习,孩子向成人学习,然后两者之间共同成长。
3.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通过情感体验教育能够让学生对教学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德育教学中进行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利于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本文从"情感体验教育"为出发点,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教育实践发现,情感体验教育能够更利于小学生的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宏.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6(24)).
[2] 程继洁.浅谈理想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6(11)).
[3] 任红斌,黄嫒.情感体验过程--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三个要素[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