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这就收到了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但文章又有别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使用的句式,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其二,文章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句,与一般散文无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安排,使得语言灵活多变;其三,文章并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而是力求准确传神,这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下面,我們就以文章中的精彩词句为例,进行赏读练习。
例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段开头“风烟”应作两个词来理解为妥。骈文讲究对仗,前两句是一组对偶句,下句“天山共色”与上句“风烟俱净”对仗,“天”和“山”为两个词,“风”和“烟”指的是风和雾。( )
(2)文中,作者在描绘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之前,先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骈句总领全文,读来生动活泼。( )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中的景色。
思路点拨:本段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晴空一尘不染,景象清新壮阔。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作者泛舟的情景和畅游的心情。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的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水光山色之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可见,第1题要求同学们在理解骈句和散句的基础上作答。第2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的感受作答。
例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请分别写出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描写景物的一组骈句。
视觉角度:
听觉角度: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属于典型的骈句,它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旨在突出水 的特征。而我们学过的《三峡》一文中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
5.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补写出下联。
示例:上联:两岸连山无阙处
下联:
思路点拨:在这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骈句,表现出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的特征;具体地描绘出山雄伟挺拔、情趣盎然的情态特征。可见,第3、4题考查的均是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需要大家在通读全文后再予以解答。第5题考查的是同学们的仿写能力,这需要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作答。
例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请找出文段中的对偶句,从语言赏析的角度出发,说说它们究竟妙在何处。
思路点拨: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一方面体现了富春江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人的蔑视。因此,在回答第6题时,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