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创新发展研究

2017-05-26 21:20张国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批判性思维信息化

张国艳

摘 要: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被严重压抑,成为知识的奴隶。占有式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改变教学管理体制,更新教学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对高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批判性思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旨在丰富我国当前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化;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79-02

促进和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必须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教学文化,采取新的策略和方法。作为“教”的一方,重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疏导。教师要转变思想意识,创设批判性思维环境,改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学”的一方,重在领悟和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批判探索。在教学中,通过融入推理要素和思维检验标准,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其用批判的方法去分析、判断、假设和解决问题,帮助其用思维检验的方法去反思和批判地看待自己的结论、问题解决的结果。

一、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小组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者一起合作去实现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教学体系。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翻转课堂,利用课前学习、课中点拨、课后展示的原则,课堂上不讲,给学生布置任务,最后展示看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是否把知识内化。这样,可以实现让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到自己需要攻克的难点上,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同时,“翻转”课堂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下学习中,可以跟同学进行充分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就会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化课堂是未来发展趋势

对比传统教学来看,信息化教学扩展了学生获得的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对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时俱进。实行信息化教学,老师需要把握应对各种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资源库,课上课下,老师的关注点也改变成从课堂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被动接受的学生主动获取新鲜的知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媒体电子设备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个人学习能力,学习多种教学手段,学会多种信息技术,让视野更宽阔,观念更贴近时代。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

作为教师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目的,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对于学生来说,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生是老师期望的结果,差学生也是老师期望的结果。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很重要,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和发展一定能力、品德的要求,因而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通过具体化学科、单元、课题和课时付诸實施。所以,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主,方式上采用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内容上以教材为纲,多向拓展,将科研融入教学,做到纲举目张;手段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认识到必教与不必教,教为不教,不教之教,有用之教与无用之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识学生,就要接纳、记住;倾听学生,要听他们的声音、思想、情感;尊重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诉求和差异;关爱学生,要用宽容、激情和理解。对于老师来说,要做到为学而教,要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进行探究,承认学生有犯错的权利、承认学生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要达到学习活动设计身临其境。在备课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准备教学,了解课程属性与特征,了解学生特征与学习风格,了解教学理论与教学规范,了解教学环境与技术保障。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恰当组合教学要素,注重内容选择,强调虚实并重,目标多元化。老师讲授重点应该是知识的背景性、问题性、过程性、前沿线、方法性、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生活意义。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也要防止过分依赖、过度使用、深度不足,生成不足、忽略对接性、忽略能动性,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的。关于师生沟通,要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间角色认知的相互期待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性表现。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融合了师生沟通的教学是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教学境界、职业精神的反映。在教学中常见问题有:师生关系不平等,内容单一、形式简单,信息读取不充分,互动不对称。要记住,关注学生即是尊重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就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做到鼓励、提醒、引导。学生也是教学资源,学生有时候比老师知道的多,知道得早,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中也有教育反哺现象。教师教一辈子同时也要学一辈子。尤其是大学,大学教学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优秀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享受教师的集体指导,师师共享升华教学品质,师师共享才能激发教学活力。

四、注重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只关注学习结果,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过程,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过程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是每一个个体,富有个性,树立学生本位意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赞美学生,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在自评、互评的交流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过程性评价是一个多元、动态的过程,在过程性评价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做出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结合教学目标,因课而异,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小组评价等各种方式,从关注课业结果拓展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评价氛围。课堂上老师语言幽默、真诚,不要把自己摆在“教者”的位置上。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绽放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某个学生。教师的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刻做到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调控自己,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激励和赏识。真诚面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2.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3.评价应重在鼓励和宽容。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教育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了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比如,对于淘气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通过下课交流而善意提醒他的问题。对于迟到的学生,要问明原因,而不是一票否定。

4.给予学生多样评价的方式。传统的学生考核主要由教师来掌控,学生没有参与权。主体教学要求在学生评价中引入学生的参与,教师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師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有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现实生活要求与他人合作,因此同伴评价是检测学生成长的一种一举多得的方法。当然主要的还是教师评价,教师提供的反馈应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更好、更深入的学习。

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只有注重了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在自信中寻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过程性评价批判性思维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评估与诊断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Office高级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