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臣
在国内一谈自贸区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自贸区模式。但是,就国际经验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多了解新加坡自贸区模式,1966年就颁布《自由贸易园区法案》的新加坡或许对《成都国际铁路港:四川自贸区的大手笔》一文中的四川自贸区发展有所裨益。
早在2013年,自贸区的概念萌出,但只是上海一枝独秀;2015年,广东、福建、天津作为第二批自贸区挂牌,形成“1+3”的自贸区格局。如今,随着第三批7家自贸区同时挂牌,我国自贸区建设形成“1+3+7”的新格局。从1个到4个再到11个,自贸区的面积也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300多平方公里。
所以,在国内一谈自贸区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自贸区模式。但是,就国际经验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多了解新加坡自贸区模式,1966年就颁布《自由贸易园区法案》的新加坡或许对《成都国际铁路港:四川自贸区的大手笔》一文中的四川自贸区发展有所裨益。
毋庸置疑,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港区内有长达3.4公里的码头群,可同时容纳30余艘大轮船,以该港为中心有100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同时还有20多条国际航空线联系世界各地,是重要的国际航空中心之一。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历来是临近各国的集散中心,转口贸易十分旺盛,这也为其自贸区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地理位置基础。
目前,新加坡共有3个自贸区管理机构,分别是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以及樟宜机场集团公司。其中裕廊海港和樟宜机场这两个自贸区主要负责新加坡的航运和空运货物,而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下的5个码头主要承担辅助性的自由贸易功能。新加坡共有约700家金融机构,其中400家具有资产管理资质。800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来自境外的占40%。新加坡金管局是新加坡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同时具有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混业监管两大职能。新加坡成立之初,开展金融业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新加坡实业的发展。如今,金融业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一个支柱产业,新加坡也成为亚太地区最成熟的金融市场之一。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脱离出来,宣布独立。1966年,建立了新加坡首个自贸区。1967年6月,新加坡成立了货币委员会,夺回了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本国货币。此后,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工业和金融业进行改革,构建了本国银行体系。为了迅速发展,新加坡决定大力发展金融业以构建新的国民经济结构,因此确定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
1968年,新加坡积极抓住欧洲货币市场对美元需求大增的有利时机,创建亚洲美元(以下简称“亚元”)市场。亚元市场,顾名思义就是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加坡国际银行从事境外美元及其他可兑换货币的存贷款业务的市场。对待外国商务实行自由主义的门户开放政策,为其提供逃逸货币的庇护所,新加坡的目标是成为服务亚洲甚至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新加坡三十几年的改革中,其亚元市场得到了较大提升,这也促使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为自贸区奠定了经济基础。
除了亚元市场,新加坡的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也一同发展。特别是外汇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允许国际货币经纪人进入以后,市场范围实现了较大扩展,就新加坡外汇日均交易量而言,1989年为550.2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位;1992年为739.1亿美元,在全球排第四位;1997年增至1670.1亿美元,在世界外汇交易中心中的地位仅次于伦敦、纽约和东京。
然而,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新加坡市场汇率的波动和外汇风险也无形中加大了。1984年7月新加坡成立了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所的成立与建设代表着新加坡自贸区金融自由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交易所连接了芝加哥国际货币市场和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运用计算机交易系统可以提供24小时交易服务,可谓大获成功。另外,新加坡的股票市场的国际化也有较大发展,1980年,新加坡为其第一股票市场和第二股票市场分别采用了两套不同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实现了股票交易全自动化。
然而,在这场自贸区积极推进中,政府为保证金融自由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因为新加坡的国家规模有限,其害怕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涌入,并且大规模的外资金融活动势必会降低本国的竞争力,同时也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冲击。所以,新加坡虽然鼓励外资银行进入新加坡市场,但也强化了对外资银行的管理,一般不许进行新元业务,只允许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在新加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所有银行被分成了两类,即商业银行和商人银行,商业银行又分为全能银行、限制性银行和离岸银行。可见,其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银行涉猎不同的业务内容,目的是一方面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巩固自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除此之外还能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经济不稳定。
由此可见,新加坡自贸区在基本具有了起始条件后,走上了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模式路程,这一模式使其成为了亚太地区最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之一,成为后来者借鉴的模板。
不可否认,对于中国而言,新加坡模式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第一,就自贸区发展历史而言,新加坡和我国有相似之处。1966年,新加坡通过了《自由贸易园区法案》,并建立了新加坡首个自由贸易区,其自贸区在70年代得到发展,80年代进一步完善,并于90年代获得功能拓展;而中国最早的上海自贸区的雏形外高桥保税区正是建立于1990年。较之于20世纪初建立的北美和更早建立的欧洲自贸区,无疑,与新加坡相近的发展时间和相似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新加坡自贸区对我国的自贸区发展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第二,就宏观调控而言,新加坡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资料显示,研究东南亚经济的新加坡经济学家Lam教授在其学术论文中曾将新加坡的历史发展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认为新加坡的经济成功得益于其有前瞻性的、全面的和目的性强的政府干预手段。而东北财经大学安福仁教授在其专著《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干预》中也指出,中国因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較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资金、技术和基础工业较薄弱,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等特点,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受到了限制,因而在市场经济中需要寻求政策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由此可见,新加坡以“实行严格的法律规范、政府实行务实的领导、通过公共部门实施法律规范与干预以及国家以法令规定控制投资和就业”为特征的政府干预手段注重政策和市场的协同效应,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相对比,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