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017-05-26 16:45黄定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黄定衍

【摘 要】时代发展的步伐很快,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辅助学校的数学教学,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有趣、更贴近生活实际,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所起的强大作用,让学生重拾学习的快乐,是当下教师应思考的教学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鲜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化解知识的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的确,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快乐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鲜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些往往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十分感兴趣。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要求。确实,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但教材选用的材料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使数学学习材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教学中可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注入时代活水,选择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第五册中《24时记时法》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开始,便播放《新闻联播》前奏场景。

师:这是什么音乐?

生:新闻联播开始时的音乐。

师:新闻联播几点看?

生:晚上7点。

师:说得真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板书:晚上7:00)

再现新闻联播前奏场景:

师:这上面写晚上7:00吗?

生:没有,只有19:00。

师:那怎么和我们说的不一样呢?

生:19:00就是晚上7:00。

师:为什么19:00就是晚上7:00?19:00又是怎么来的?

揭题:24时记时法。

通过媒体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鲜活的新闻联播节目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更是能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让学生在一节课里兴致高涨,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可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上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当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普通教具,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以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激发其思维转向活跃时,却常有说不清、道不明、一筹莫展的感觉。此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以完成的内容巧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便可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化解知识的重难点。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等份,剪开拼起来,便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操作过程师生都能在现有条件下利用手工顺利完成。为使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长方形,教材又要求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这些高难度、高精确的操作利用手工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假如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就能圆满解决这些困难。又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利用教具向学生演示,但平均分32份、64份就很难向学生呈现。这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

以上两个推导过程中都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学生无法体验,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想象能力好的同学还行,想象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便只能靠死记硬背。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便可弥补这个不足,把复杂的、精细的实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缩短了客观事实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化解了数学的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们对因材施教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学学习出色的同学,当新课进行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已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悉数掌握;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当新课已彻底完成时,仍一知半解。如何解决因材施教中培优补差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可助数学教师一臂之力。在备课之时,教师要充分预计到优秀生和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利用计算机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量的“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其思维。也可向优等生布置一些利用网络收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了解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增强数学优秀生知识的厚度。例如在教学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后,可要求优秀生们上网查询常见的括号有哪几种,它们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同时也为学困生提供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题,强化练习题,促进学困生认知结构的稳步形成。

四、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精心备好预案,并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制成了多媒课件,一步一个脚印,牵引着学生走向目的地。但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千变万化,许多教师无法机智灵活地面对学生的动态思维,及时改变现有的教学设计流程,只能置若罔闻,强按着“牛头”强迫“牛儿们”继续走上课件的原始轨道。这样的课堂缺少智慧的碰撞和灵动,是信息技术的被动使用。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在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成情况,只把教学过程的关键性环节和内容设计成课件,并且做到几套方案并行,根据学生课堂现状,灵活使用备案,满足不同思考的需要,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其余非关键性环节仍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现代数学课堂的魅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方面的刺激,激发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数学课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所以,数学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重拾学习的快乐!

猜你喜欢
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初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