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美华裔眼中的景迈

2017-05-26 16:11秋尘
普洱 2016年12期
关键词:周老普洱茶普洱

秋尘

行走景迈古茶园

景迈山,终于在眼前了。下榻的景迈山庄离千年古茶园其实还有半小时的车程。上古茶园的山路显得更窄,更崎岖蜿蜒,当然也更加葱郁,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和植被景观。经过了一片树干笔直,高耸刺天的西南桦树林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古茶园区。和武夷山的古岩茶树不同,这里的古茶园竟然是成片的,一眼望去,四野都是约两人高的古茶树,鳞次栉比,耸然肃立。本来我还以为可以一路向前,去找那棵最老最老的古茶树,却被领路的罗扎约告知,古茶园里的古茶树都是千年前人工栽培的。最老的那棵现今发现的古茶树,也在云南境内,竟有2700年的历史。这真是太令人瞠目结舌了,难怪这里的茶树排列得如此整齐。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列位最后,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古来如此。

回来后才知道,景迈古茶园是世界上至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方圆上万亩,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可惜要不是当年开山种台地茶,被砍去了很多当柴烧,古茶园的面积会更加辽阔。我们在茶林之中,时而信步,时而伫立,感慨万千,这真是无价之宝啊!是人类的,是中国的,是普洱的!我甚至情不自禁地走上前,抚摸着一棵棵古树,感叹着,在这个地球上,它们都比我存在得要长久得多,真可谓经历着世道人情,看尽了沧海变幻。

寻找“螃蟹脚”,一定是我们的向导罗扎约带游客来古茶园的一个保留节目。“螃蟹脚”,状如其名,是一种格外挑剔的寄生植物,只在千年的古茶树上才依附而生,又名“茶茸”。螃蟹脚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据说近年来开始走俏,价格有与鹿茸、虫草比高低的阵势。罗扎约在茶树间小心漫步、细细察看树上的枝杈,很快就找到了一颗小茶茸。那东西看上去倒的确像鹿的两只小耳朵,却很是难找,因为是寄生物种,周身颜色和古茶树一样,不仔细查看,根本无从发现。认识之后,大家分头去找。茶园里是蚊子的天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四处寻寻觅觅、锲而不舍。这种时候,我总是眼光不济,耐心缺缺。即便看见,也跟指甲盖般大小,不值得采摘。约一刻钟之后,罗扎约大叫起来,他竟然找到一个比巴掌还大的螃蟹脚。分手的时候,他送给了我。真是很不好意思。我把那珍贵的螃蟹脚,不远千里带到北京后,放在水里养着,但显然螃蟹脚水土不服,没过多久,就蔫巴巴的,十分可惜。

从古茶林下来后,我们来到了当地布朗族人的小山寨。这里的山民,据说家家都种茶,代代以茶为生。显然,普洱茶给了这里山民们格外富裕的生活。一路走过,家家都是两三层的小楼,依山坐落,门前常常摆放着灵芝、石斛或者螃蟹脚之类的山货,供游人购买。其中有一家门前的棚子下,坐着一位身着蓝色夹袄、头戴少数民族头包,笑容可掬、慈祥至极的老人家。我简直被她那瘦小却矍铄安然的坐态给惊住了,老人家看上去格外亲切,福德深厚,我上前搭讪,可惜老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之后通过老人的孙女才知道,老人今年99高寿了,祝福了老人家福寿昌荣之后,我们和老人家一起合影留念。

继续沿小街而行,我们来到了山寨的尽头,沿着石梯而上,大概二三十米的样子,眼前豁然开朗了起来——一座古佛寺,傲然挺立在眼前。进去园里走了一圈,又爬过三層楼的塔下来,感觉虽然因时间太久,完全是木质结构的古塔,颇显得沧桑落魄,而院内那株巨型菩提树,依然生机勃发,苍然肃穆,却郁郁葱葱。离开时,万分地感叹,这里真是好地方呀,朴实的民风和千年的古树都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山民之福,国家之幸呀。

从景迈回普洱,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走了一个环形。起先山路依旧崎岖蜿蜒,起伏难测,颇为惊心动魄,等到了地势偏低处,便是西双版纳傣族区了。当地人称这种山间的平地为“坝子”。鲁家老四又开始口述当地历史了,说当年傣族人和哈尼族人打仗,哈尼族人赢了,就选择到山上定居,靠山货和打猎为生;傣族人输了,只能选择哈尼族人不肯去的坝子里。结果山上食物少,靠打猎为生,天长日久却难以持续发展;而身处地势低洼坝子里的傣族人,不得不学习种植水稻、玉米等技术。结果现在,坝子里的傣族人靠着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越来越发达起来,曾经的小坝子西双版纳如今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现代大都会了。相反,山上的哈尼族人却受地理条件的局限,如今依旧靠打猎采集山货为生。真所谓世事难料啊,人算不如天算。

穿过了景洪市,高速公路立刻畅通了起来。听了介绍才知道,这便是著名的思小高速——中国目前唯一一条穿越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尽管这段路的建造当初十分困难,但总体设计却非常讲究,有很多创意。整个路段因为要翻山越岭,所以桥很多,隧道也多,但路两旁,一路都是鲜花的花坛相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据说当初的设计要求之一,就是能够四季有花香。另外,这也是一条注重环保的高速路。记得当经过一条叫做野象谷的隧道时,我几次看见路旁从未见过的路牌,上面有字,后来才明白,那是提示司机,路下方设有让野象通过的山洞,指示他们不要按喇叭,以免惊扰了野象们的正常生活。看到这种场景,我真的格外地高兴,格外地欣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也是大自然里千千万万的动物们的,只有和谐发展,我们才能持续地生存下去。

同路的行者都已经到苏州去了,唯独我贪婪地看着窗外,望着远方隐隐约约的山川景色。无数次地,我举起手机,试图把这一路上一闪而过的美好细节永远地留下来。可是很快,如血的残阳已经不知何时挂在了前方的天幕上,隐隐的,格外低调。不等我赏得分明,夜色已经蠢蠢欲动,笼住四野,当最后的一抹红云褪尽,一片清光,如水般,弥漫上来,清澈了我们的世界。

野味山茶瘾

不来普洱真的不知道,大自然太眷顾普洱了。这里的人们,除了千年来可以靠山吃茶,还有各种菌类和野味,河里更有各种活蹦乱跳的鲜货。最让人羡慕嫉妒的是,还是那种吃不完用不完天赐一般的感觉。还记得火遍国内外的《舌尖上的中国》吗?里面有一家“瓦珍野菌店”,正是我们最后那晚在普洱用餐的地方。如今的瓦珍野菌店,已经是三层楼的大饭店了——这可是真正的饭店,全是餐饮席位(不开房间的那种)。走在餐馆里,真可谓步步惊心。刚一进门,我就被一样东西给惊住了,一个大木盆子里躺着一群巨大的蘑菇,拿起来一朵,躲在后面,就像戴上了一个蘑菇盾牌,那大小平生可是第一次见到,如果下雨,真可以当伞打。再往里走几步,又被一样稀奇古怪的东西给惊住了。一名员工正坐在小板凳上,面对着一块磨盘大小,上有千疮百孔葵花一样的东西。站着发呆时,我被告知那是野生的蚂蜂窝,上面千疮百孔的小洞洞里面,原本都装着一个个蚂蜂,如今已经被掏空了一大半了。再看看旁边盆子里被掏出来的蚂蜂,各个都有我小拇指那般大小。

听说过靠天吃饭,没听说过这般靠天吃饭的。据说餐馆里的野味,多是在周边自然生长的,这家餐馆老板聪明,主要的花费就是雇人每日出去采集野味。可惜来的时间太短了,不然真想亲自去光顾一下山野,亲近一下野味。

来普洱不喝普洱茶,当然是不可能的。从瓦珍饭店出来,主人便带着我们去了市区。那时候已经很晚,照例茶店应该已经上了门板关门大吉了。可主人介绍说,茶店店主周老先生是他的莫逆之交,只要是他的朋友,周老随时开门迎接。

一进店门,一位看上去身板硬朗,笑容可掬的长者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周老看上去身体健朗,得知他已年逾古稀,我们都啧啧称奇,因为着实看着不像。周老这才说起他本是武人出身,从小练过八卦拳,他还自比金庸笔下练空明拳喜欢左右互搏的周伯通。

一下子,本来生疏的气氛立刻变得格外轻松、温馨起来。周老风趣健谈,性格率真,真有老顽童周伯通的感觉。当我们知道他创制的普洱茶早已名声在外时,他却自嘲说,他一直不得发迹,是因为他的名字起得不好。德光德光,就是得光。我们哈哈大笑,对眼前这位老人更是敬爱起来。他也跟着我们笑,笑得比我们还开心。

周老讲起他的茶缘,我们才知道,他是自己種茶,自己做茶,自己卖茶,还自己讲茶。他有一套很道地的茶经,曾经在清华大学和电视台上做过普洱茶专题讲座。他在自己的茶山茶园里,研发过一种把金骏眉都比下去的普洱——号称“将军茶”的“陈蜜普洱”。陈蜜普洱茶已经远销北京,有46位将军都爱不释口,因此得名。

周老先生跟我们聊着,手上却没闲着。转眼间,壶里的水已沸腾,老先生也已从水盆中钳出几个小瓷杯,依次一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又将滚开的水顺次浇过去,再用洗茶的水再冲一次小杯子,这叫洗杯。之后才将泡好的茶汤一一倒入杯中。动作娴熟老道,格外赏心悦目。

等我们打开面前的杯盖,茶汤还未送到嘴边,香气已经四溢飞扬、扑面而来。等喝到嘴里,苦中泛甜,甜中带香,似兰香,又浓过兰香,似檀香,又淡过檀香。和我之前喝过的普洱非常不同,倒更有一抹金骏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周老问我们喝的感受。我说了一个字:“香”。他点头,又把少许的干茶送过来给我们闻,我却没闻出香气来,疑惑地看着他。他点头说是这样,“干茶不香,因水才香,因水而活,活色生香!”然后,他又解释到,“如果茶叶香,很可能是用了香精。如果还有一种青绿的颜色,很可能是上了色素,那种情况,等茶喝完了,再去闻茶叶,叶子就是臭的了。”

除了香气浓郁之外,陈蜜还给我一种格外发“涩”之感,喝过之后,涩味不仅不去,反而舌头上似乎慢慢长出了一层薄薄的苔,随着时间的推移,舌苔还在不断增厚。问询周老时,他十分赞同,说这是因为茶多酚的含量高的缘故。涩,其实就是“醇”,如酒醇,则发涩,茶醇,也会发涩。醇,才令人醉矣。

说起普洱茶,周老兴奋不已,妙语连珠。说中国的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古董”。这个比喻真是形象而恰当。还说,普洱人喝茶,是解渴,是养生,是趣味,也是文化。听他说着普洱茶,我们不时地感叹,周老真是普洱茶的知音人啊!

说起他的茶业事业的发展,才知道周老如今带了几位徒弟,教授他们全套的普洱茶研发和制作工艺。他儿子也跟着他学习做茶,看来周老的茶艺和茶道,后继有人。他的小孙女当时也在店里,小姑娘长得简直像个小仙女下凡,清丽脱俗,和后来来帮忙的周老的侄女有几分相似。出门时,我们真是依依不舍,只觉得时间太短了,否则好好听周老神侃茶经。

第二日一早,离开普洱时,鲁家兄弟也送给我们他们自家制作的普洱茶饼。普洱人家家产茶,真是名不虚传呀。“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这句赞美普洱茶的老话,在我看来,不仅仅在赞美普洱茶,也是平凡却又极不平凡的普洱人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周老普洱茶普洱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普洱茶怎么泡
不能多写一字
当老周变成老周
周老开心变老周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普洱茶膏抗小鼠衰老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