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杨的一字之“谜”

2017-05-26 12:06杨杨
普洱 2016年12期
关键词:茶坊茶友澜沧

杨杨

那一天,我匆匆走过芒景村的一个茶厂,一眼瞥见“艾杨茶坊”。那是一个如同指路牌一样普通而略带几分古朴的小木匾,也正因为是一个木质的,也才引起了我的注目,但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个标牌竟然隐藏着一个“谜”。

此后,我又几次从“艾杨茶坊”一旁走过,对之已熟视无睹。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参加“景迈古茶林普洱茶诚信企业联盟成立大会”时,才在会场上奇异般地与这个茶坊的主人相遇相识。当时,一个小伙子坐在我身旁,安静地听着来自普洱市、澜沧县、村委会等各级领导的讲话。随着会场气氛的升温,这个小伙子与大家一起时而鼓掌,时而显露出几分激动的面色。会议中场休息时,我趁机采访了身边这个小伙子。

他说,他名叫艾杨,他家的茶厂也有一个采访的“访”字,叫做“艾杨茶访”。一时之间,我的思维突然与昨天的记忆接通了,小声问道:“艾杨茶坊,艾杨茶坊,我看见了,就在通往阿百腊山庄的路边,是吗?”

艾杨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接着就“纠正”了我的一个小错误,神秘地说,他的茶厂是“茶访”而不是“茶坊”。他看我似乎仍然不太明白,就用手指比划了一个“访”字。我这才恍然大悟,随即为他隐藏在厂名之中的“访”叫好。

这正是艾杨留给世人的一字之“谜”,因为初看时,谁也不会用心去发现那两字之间的细微差别,甚至从读音上也难以分辨,但这个字如同一个有趣的游戏或关卡,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文字“水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妙趣和主人所寄寓的特殊含义。

我对艾杨与茶的关系充满了猜想,期待他为我讲述更精彩的故事。但他的叙述非常简略,也非常清晰,俨然一个“背书”的好学生。他说,他今年27岁,本来很喜欢读书,但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未能继续升学,就到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打工。在那里,他的工作是到山上采摘鲜叶,每月虽然有八九百元的工资,但还不够他一个人的花销,对家庭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在那两年里,他受到了很多启示,也学到了一些做茶的技术。2007年初,他想到自家也有29亩古茶林,何不去采来做茶?于是,他辞去工作,开始上山采茶、制茶、卖茶,当年就大获成功,收入达四万多元。他说自己从没见过那么多票子,更不用说亲手摸过,所以当拿到那么多钱的时候,惊喜之余,感到自己的世界和命运全因茶叶而改变了。他投资2.8万,购买了制茶的相关设备,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小茶厂。第二年,收入增至7.9万元,于是买了一辆红塔微卡车。但随着茶叶市场的急剧变化,到了2009年,他家的茶叶难以销售出去,致使养车也成了困难,迫使他不得不把小汽车卖掉了。一直到2013年,他感到茶叶市场一年年变暖,他家的茶叶不仅销路很好,而且价格也在上涨。2014年,他家建盖了新房,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他说,他家今年的春茶收入达到了50万元。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舒心、幸福、自信而灿烂的微笑。

短暂的采访让艾杨成了我的好朋友。他真诚地邀请我到他家喝茶。在茶席摆开之后,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了他那个“访”字。我说,你的“茶访”之“访”,是访问、拜访、探访、访友之意,我现在来到你家,就是因茶而前来访问,因此我俩成了茶友,成了“忘年交”。但更有意义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访”字,是“言”和“方”的联合体,“言”指“面谈”,“方”是指“城邦国家”。在遥远的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推行“合纵连横”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纷纷派出自己的谋士,以国家或私人的名义,到相关国家与国君面谈,这种活动在当时被称之为“访”。

艾杨听后似乎有点迷惑了。我赞叹说,你这个“访”字用得太奇妙了,既表現了你的亲和之力,又显示了你这个小茶厂的包容和大气,我们如果稍微引申一下,你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说,你现在的新家就是一个“方”,它如同一个制茶、藏茶的“小王国”,你就像这个小王国里的一位“国君”,外界的茶商、茶友都以茶的名义,纷纷前来与你见面、洽谈、合作,你家中的茶就因此走向全省、全国、全世界……

艾杨听后,露出一脸神气。

猜你喜欢
茶坊茶友澜沧
论宋元话本中的“茶坊”公共空间
上海:与一席茶悦然相对
似淡却浓
游篁岭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 茶,原来可以这么玩
天下茶友 茶圈中的社交网络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公众微信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澜沧基督教调适及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