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所有“德性”的学校

2017-05-26 13:54邹泽君
中小学德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性育人师生

邹泽君,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校长,全国和美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秘书长)。四川省陶研会会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挂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第六届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校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作为校长,我常常想:教育的良心具体指什么?如何建设学校这项“良心工程”?叩问教育,审思良心,真诚地呼唤学校的“德性”,努力建设一所有“德性”的学校。

学校“德性”的呼唤

分数真的就是学校的命根?

某天清晨,我照例在校园里走了一遭。在一间教室门口碰到某老师,猛然想起昨天教师会上的学科测试分析,这个班情况不太理想。但这个班本来成绩一向不错,于是我开口了:“昨天会上说到上期成绩,好像不太理想。你也不要有负担,找到原因,去解决就好。”“校长,不好意思,拖后腿了。不过我没有负担,反而觉得欣慰。我带这个班三年,这是我们班第一次一个不少地参加考试。我们班有个孩子一直患病,前两年期末考试他都在医院,做了两次大手术。现在,他的身体情况有了很大改善。这不,上学期终于来参加期末考试了!虽然只考了三十多分,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虽然班级平均分因此受了些影响,但我还是感到高兴!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三十多分的价值远超一百分呢!能见证孩子如此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我感到欣慰!其他的,都不重要……”此时的我,嗓子眼里好像突然被什么东西哽住了:我们育人到底是育什么?当今社会,人人逐名夺利,却鲜有人守得住寂寞,放得下名利,甘心情愿陪伴一个“别人的孩子”走过生命中的“盐碱地”。我想这是因为教育是一项良心工作,教师面对的是需要长期、缓慢、潜移默化塑造和培养的人。

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都如瞎子摸象般在“塑造”人:大小评比中,唯恐数据不够惊人;更有甚者,竟公然搞起了幼儿奥数!报名者居然趋之若鹜!社会上下,异口同声,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衡量学生、评价学校,真的只有“分数”这唯一的标准吗?

看着眼前这位再普通不过的老师,我的心一下子明亮起来。所谓的良师,其实就是能接纳、包容和尊重每个孩子,而这就是“德性”,是堪与分数博弈的力量。

“万物源于德,苍生载于德。”人有其德,学校亦然。“懂道则物从之,有德则运从之,重信则人从之。”如果一所学校是学生除了自己家之外最想去的地方,那就可以说——学校有“德”,学子归心。

该不该尊重学校个性发展?

“我们又换校长了,现在我正在忙着请专家来做办学理念指导……”这类事情在很多学校发生过,换个校长换一种思想,换一套做法,还贴上“与时俱进”的标签。如此,学校该如何传承与发展?

印象中,中和小学是城市边缘的一所乡镇小学,在地方颇有知名度。当时学校的和美教育已有一定积淀,而且与后来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 2014年到这里就任后,我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坚持“和美”特色——不仅因为在此之前我曾为她的成长付出过,更因为这是这所百年学校不断积累与沉淀后焕发出的“生命力”。因此,我带着一帮有思想和梦想的老师,进行了多轮“和美大讨论”:我们该怎样更精炼地概括“和美教育”?我们的和美学生究竟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些问题引领着我们思考与探索、尊重与传承、创造与重塑。

有人说,努力的人凭经验管理,聪明的人用制度管理,智慧的人借理念与文化引领。这话不无道理。而身为一校之长,我也常常思考这些问题:学校该如何管理才更有效?在对学校各个团队的观察中,我发现一个高效、融洽的团队,其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尊重、信任及与他人合作的好品行,即一个个有好的“德性”的人,组成了一个有“德性”的团队。“建一所有‘德性的学校”,这个念头如雨后的一束阳光冲破乌云,照亮了我意念的天空。

分数与学校、个性与学校,这是关涉学校教育的核心词汇。如何破除分数的藩篱,塑造学校发展的特色?这是对学校“德性”的第一声呼唤。

学校“德性”的表达

学校是师生生命的聚合体,学校“德性”体现为集体生命(或组织生命)的追求、功能、体制与机制等。我认为,明晰学校“德性”需要围绕学校主体回答几个问题:办学方向与目标问题、服务谁的问题、谁服务的问题、怎么服务的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学校的基本利益相关者——校长、师生与家长,因此处理好这些关联性问题,就是具体厘清学校“德性”的内涵,明确学校“德性”的表达。

学校愿景共塑

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这是校长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组织机构,学校承担育人和文化传播的基本使命。学校的发展愿景首先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即育人目标。育人目标是对学生的素质结构进行规划和形象设计。育人目标内含国家对学校教育的一般要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学校团队的教育追求。因此,要拟定学校总体育人目标,需要研判国家对学校教育的一般要求,譬如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等,也需要科学诊断具体教育对象的個性化合理需要,以及学校团队的教育追求。此种教育追求具体体现为学校的核心价值、办学理念,以及理念具体化的“一训三风”。学校核心价值从哪里来?是专家给予的、是网上山寨的,还是校长拍脑袋决定的?这些方式都难以形成学校价值认同。学校核心价值的凝炼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驱力,需要自下而上赢得广泛的师生甚至家长的认同才能获得生命力。基于自下而上的价值聚合,再通过自上而下演绎,最终形成支持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再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总体育人目标中去,就生成了具有学校一般性和个性化的育人目标。这个文化深层互动的过程表达了学校的一大基本“德性”——学校愿景共塑。

学校服务自觉

学校以教育服务为己任。学校的基本职能就是向教育对象提供专业性服务。这也是学校的一大“德性”。学校服务的专业性体现为:一是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运用怎样的科学而人文的关注方式;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科学合理人性的教育设计、学业规划与生涯规划等;三是在设计与规划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能够较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或课程资源);四是如何进行过程性跟踪评价与服务;如此等等。学校的服务德性不是被动迎合上级的要求或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是以最大化育人功能为服务原则,充分体现学校服务自觉。

学校团队同行

学校是一个组织团队,是师生集体。有德性的学校倡导团队建设,相互提携、共同进步,而不是一个一个缺乏学校组织认同的利益团伙。团伙见利忘义,没有情怀担当,难以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团队以学校共同发展愿景为核心,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凝聚力。学校团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的主体德性。学校“德性”的内涵,最终也主要是通过师生团队的整体到个体的具象表现出来,成为具有生命属性的气质德性和行为德性。坚强的学校团队才能支撑起学校德性的大厦,并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德性。

学校治理有序

学校发展离不开人,同时也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及其治理的保障。依法治校的“法”归根结底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即办学章程。如何制定章程?如何让章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在章程之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这些有关学校发展的制度设计,涉及到学校又一大德性——学校制度的公正与制度运行的程序正义。过去学校管理重在校长“一言堂”“家长制”,后来单靠制度来约束人,不顾及制度设计的伦理性。这势必造成学校的行政化倾向,学校人治色彩浓厚,教师的学术权力被压抑,学校文化失去生命活力而变得僵化。学校是营造师生学术氛围的场所。学校更是师生勃发精神生命、陶冶情操、构筑理想情怀的圣地。学校不是校长的权力与名利场。学校主要是师生的学校。有序的学校治理是焕发师生团队的学校治理主体意识和功能,群策群力,共谋共进,通过师生自治实现学校共治。

学校“德性”就是在学校发展共同愿景下,汇聚团队的智慧与力量,以良好的制度设计与有序的治理机制为保障,最终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人性适宜的专业服务。

學校“德性”的重塑

学校“德性”的塑造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因此,伴随着学生的生长性,德育工作也必须具有“生长性”。因此不论学生也好学校也罢,“德性”的塑造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螺旋上升和不断再塑的过程。新时期小学教育也越发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重视通过体验性的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积淀和自然生长。“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辈子。有‘德性就是要让我们的学校成为有温度、有故事的地方,事事处处含人情,点点滴滴带美感;让孩子们、老师们走进学校有希望,走出学校有回忆。”作为校长,我常跟老师们这样说。

从自治走向共治

基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民主法治功能,唤醒师生自觉成长、自主管理的科学发展意识和潜能,近年来学校坚守并不断丰润“和美”办学理念,追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倡导“和衷共济、成人之美”,探索从和美教育课程的视角推行校园自主共治。学校主张以课程体系为载体,校长放手权力让位,推行自主管理,激发师生主体能动性,引领其自主发展共同成长;同时,通过健全的制度保障与行为规范上位,实现共治。其中,学生层面借助 “和美天使”“和美卫士”进行自主管理,教师层面推动“项目责任制”实行教师同治,唤醒师生成长内力,用“走动式”干群协同治理,点燃教师发展激情,处处彰显“德性”。

2016年,学校推出了项目责任制,以此推行教师自主科研,激励教师原创或参与各类课题、课程的探索研究与管理。教师共申报小课题小课程61项,学校重点立项及一般课题28个。其中学校项目责任制如同企业项目经理制,老师申报的研究项目一经审核批准,就可以根据方案与规划,调用学校资源开展探索和研究活动,学校管理部门则为研究提供各类服务。同时,学校管理部门则根据其研究计划和目标,实施阶段评估和目标调控。这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学校也因此基本完成了从自治到共治的转变。

从单一活动走向系统课程

开始时,学校德育建设是自下而上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活动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学校德育建设转为自上而下,通过进一步完善和美育人目标导向课程内容的设置,做足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课程架构;聚焦现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整合,做到年年有规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人人能参与,使校本德育活动发展成体系并成为课程。

以纵向学生生命成长活动课程为例,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孩子将开启有温度、有故事的6年生活。入学教育,迈出学校生活的第一步。由新生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的入学教育则开启了和美学子的学习成长生涯。教室门口的展板上,一张张漂亮的“手印”心愿卡,呈现着这样的画面:小手牵着大手,诉说着明天的憧憬。一年级新同学手里,高年级哥哥姐姐赠送的书签祝语则表达了先行在路上的学长们的关爱、期许。我们强调成长体验,以丰富学生人生历程。因此,春季孩子们一起“亲近自然”,探索奥秘,感受神奇,品赏美景;秋季则走进拓展训练营“挑战自我、磨砺意志”;夏(冬)令营以“拓展视野、张扬个性”为主题,突出亲子共度。校内实践课程中,以“为我校园添春色”为主题的开心农场种养课程,以“生活我能行”为主题的自理实践课程,以“欢乐新春”为主题的寒假艺术课程等等,都丰富着孩子们的生活阅历。毕业成长主题课程中,成长树下他们许下无声的诺言;封存的畅想未来书信等待二十年后的他们来开启;手持毕业证书携父母款款走过红地毯行成长之礼……把这些活动连成体系,做成课程,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不断丰润自己的故事。

从愿景走向现实

世纪之交,中和小学就提出并确立了“和美”这一前瞻性办学理念。2010年,学校划归成都高新区,面对新形势,学校将“和乐、和谐、和平,美德、美智、美体”的核心价值观升级为“正心至和、励行尚美”。2015年,和美教育走向创新,经过几番研讨,核心内涵确定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可以看到,学校对核心价值的凝练不断走向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追求,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学校对教育诉求“和美愿景”的集中概括。核心价值确立后,作为对办学理念集中体现的育人目标也应运而生,学校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层面对学生的发展领域进行分解,围绕“有德性”的人发展的要求,将育人目标进行了不断的丰润与再生,从最初“和谐、尚美”到“谦、信、善”。现阶段,学校以“和健美心、和性美习、和协美创”为和美育人目标,力图培养出“有灵性、有德性、有韧性”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竞争中不断突破自我与求取发展,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再生与重塑“和美愿景”。

现在,中和小学正行走在办一所有“德性”的学校的路上,我们能自信地直面德育的困境或危机,回归德育的本质,怀持大德育理念,寻求德育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索科学有效实施的路径。但正如迟希新教授所言,德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它一定是缓慢的,长期的、多次反复的复杂的过程。尽管路程很远,但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

四川成都 61021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德性育人师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