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构建儿童道德精神家园可资借鉴的丰厚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国学底蕴。近年来,济宁市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通过课堂聚焦、活动拓展、文化熏陶,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最终达到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教育目标。
聚焦课堂,夯实传统文化教育
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济宁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知晓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从长期的经验探索中,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全覆盖,即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市教育局编写了多本地方教材,各县市区和中小學校也结合各地实际,编写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课程的课时,规范开设,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体味、铭记、传播,入眼、入耳、入心,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全覆盖、经常性、系列化、高效化,最终积淀内化成青少年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
在校本教材编写上,曲阜市实验小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学热刚刚兴起时,便着手建设校本课程。开始编写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手册》中,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儒家经典文章,内容较为简单,主题也不鲜明,不成系列。为提高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引进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和教育学专家,与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编辑了校本教材《杏坛魂》,和语文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面向所有年级,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相关教师在认真研读《论语》及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年级教学的特点,编写了《<论语>进课堂》教材六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上明确对经典原貌的认识,在行动上展现原典文化的内涵。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编写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曲阜市实验中学则是通过策划“五百工程”,形成系列的校本教材。2009年,学校策划了传统文化教育“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论语百则、名言百句、歌曲百首,并集结成册,供学生免费使用。从此,“五百工程”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七年级要完成百诗、百联的学习,百诗、百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七、八年级要完成论语百则的学习,论语百则分为求学进取、明德修身、处世为人、孝悌为本、仁义诚信、君子风范等主题,同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歌曲百首由音乐老师分解在初中三年内学习;名言百句则落实到日常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当中。为了督促师生有效落实“五百工程”,学校每学期都将所学内容列为考察范围。“五百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师生喧嚣浮躁的心灵,成为激发灵感、涵养智慧、提升道德的一剂灵丹妙药。
除了通过校本教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之外,课程融合也是实现文化经典浸润学生的有效途径。和平街小学在课程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跨学科整合。拿语文为例,学科内整合:每一册都集中编排若干个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包括古诗文、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每一个主题都由相关的内容来构成,必要时还会外出参观或游览,做到课内课外相融合。学科间整合:四年级课文《诗情画意》与美术课整合、五年级课文《伯牙绝弦》与音乐古曲鉴赏课《高山流水》整合,等等。不同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跨学科整合:三年级课文《孔子拜师》整合为“走进孔子”研究性学习,分为六个部分。1.收集孔子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故事。2.学习课文《孔子拜师》。3.组织学生观看《孔子》电影。4.组织学生去孔府孔庙游学。5.开展论语诵读会,评选“论语小达人”。6.收集孟子、墨子、曾子等其它古圣贤人的资料,进行大家思想的对比学习。这种立体式的学习使得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深入学生的心底,增强文化底蕴和道德熏陶。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情感、感悟道理、规范行为。传统文化教育课堂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和精神培养,达到“提升素养、文化育德”的效果。
拓展实践,激活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力
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思想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济宁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外化于行。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书香校园”“我们的节日”“我的中国梦”“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与市关工委联合开展了中华诗文诵读、感恩教育、才艺培养活动;开展了“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民俗体验活动、节日认知活动、经典影视赏评活动;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班会课方案评选活动”。依托活动,引导全市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孝德教育等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活动为全市中小学生搭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平台,在全市中小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育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济宁学院附属第二小学通过“少年君子”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学校把“少年君子”活动分为六个单元: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仪,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诚朴刚毅,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将活动的侧重点按照孩子的年龄特征依次展开,六个单元又结合年级特点确定了36个主题,分布于各个年级实施,每月一个主题,并按照该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如“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这是六个单元中的第一个单元,放在一年级实施,设计的六个主题活动为:干干净净每一天、我爱红领巾、呵护书本工具、我是校园清洁工、我爱整理房间、爱护身边环境。通过将主题细化,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文明校园氛围,为学生踏入小学生活迈开文明的第一步。每个年级都按照规定的单元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长此以往,学生便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格,提升着素养,逐渐达到“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霍家街小学以“经典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为德育命题,搭建教育平台,开展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读书节,逐渐形成了“1+1+X”(第一个“1”是指背诵国学经典,第二个“1”是指背诵古诗十八首,“X”是指每班自选一篇经典诗文进行现场背诵展示)的诵读特色。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书法、剪纸、国画、楹联等多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团,每年举办以经典诗文为内容的“我爱汉字”书写大赛,以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表演活动。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感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也为孩子们组织了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包括经典诵读、器乐、舞蹈、京剧、快板等。在社团活动中,孩子们用诵读、吟唱的形式呈现《论语》《弟子规》等文化经典;《说唱脸谱》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巧妙融入歌曲中;以幽默诙谐的快板表演倡议大家保护资源、珍爱地球大家园;《孔子春游》情景剧展现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的游学故事……孩子们投入的展示和兴奋的笑脸,无一不彰显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除此之外,济宁市运河中学通过学孝、传孝、行孝等孝文化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孝行为习惯;金乡县实验小学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使学生感受国粹的魅力;匡衡路小学通过“晨诵、暮读、周赛、年展”等创新形式读经典,让学生与千古君子进行精神对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化雨润无声,教化若水泽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践行,让水有源、树有根、人有魂。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成为和谐的音符,谱写了孩子们追逐梦想的进行曲。
优化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教育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是立德树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学生养成教育要持久深入,必须依托凝聚人心、润泽思想的校园文化。济宁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督促学校加大投入,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学校长廊、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園文化建设品味,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
王国维先生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匡衡路小学十分重视环境、情景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君子文化”为中心,将传统文化洒满校园,使每一面墙壁都能“传承国学”、每一个角落都能“孕育经典”。走君子路,学校把三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礼仪路”“诚信路”“孝悌路”,在“君子路”的两侧灯杆上悬挂关于“礼仪”“诚信”和“孝悌”的经典名句。看文化墙,教学楼每个楼层都设置一项主题文化。一楼是“礼”文化,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礼”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礼”的具体内容。二楼是民族文化,学校提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穿中国衣、做中国人”的要求,让学生牢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利用走廊墙壁介绍民族英雄、民族特色及风俗等,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建阅读场,为给学生提供读书场所,学校建设了匡衡广场、阅读广场、科技广场,广场上有匡衡凿壁偷光的塑像;长廊里有《弟子规》《孟子圣迹》等古典篇目。学生在广场上阅读,心旷神怡。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陶染着孩子们的身心。
匡庄中学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特色,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因地制宜,大力培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沃土。石文化作为中国风雅文化系列之一,它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深入国人骨髓。在匡庄中学的绿化带里散落着大大小小十余组石头,它们或立在草丛中,或卧在绿荫下。为了让每一块石头都“开口说话”,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了“厚德载物、滴水石穿、凿壁偷光”等名言佳句,雕刻在石头上,使每块石头都充满了国学的智慧,散发着灵动的文脉气息。
济宁市育才中学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励志宣传栏,彰显传统美德;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将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优化软硬环境,开辟了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宣传阵地;金乡县实验小学在主题墙上手绘京剧人物,如岳飞、包拯、海瑞等,走廊上张挂神态生动的京剧脸谱,如关羽、程婴、花木兰等,由外到内地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校园内设有李白塑像、砚台状水池、“百家姓”雕塑、复古木廊亭,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道。
一处一景致,一物一精神。环境与文明融合,自然与文化共生。孩子们身处其中,时时接受着文化的启迪,处处感受着文明的洗礼,耳濡目染,德行天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接下来,他们将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马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