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文化沃土,汲取道德养分

2017-05-26 21:28李敏赵广忠
中国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传统

李敏?赵广忠

郝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济宁市近几年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区域教育行动,要生根开花,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请问,贵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基于怎样的时空考量?

郝民: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济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寄予了殷切希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立足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围绕“打造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教育,促使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确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海航行靠舵手。”请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

郝民: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局全面部署、稳步推进,以“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科学技术”为重点进行多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教学、活动计划,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纵向我们主要围绕“传承、挖掘、发展”这6个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精神。自2007年开始,我们首先从小课题入手,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提高针对性;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有效拓展。横向我们主要围绕“机制建设、课堂教育、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成立了济宁市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起草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为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进一步整合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任何一项举措,落地是关键。也就是说,蓝图规划得再美好,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方可实现。不知道贵市各学校都采取了哪些辦法,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郝民:在工作布局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将文化素养纳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业务考核,提升教师能力;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督导项目,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科渗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科课程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因素,渗透中华文明美德,使学生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

二是开设“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按照山东省课程开设方案,在1—8年级按照每周1课时的要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各学校也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是活动拓展。分学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霍家街小学以“经典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为德育命题,开展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国学经典“诵进课堂”“书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学校开展的“晨诵、午写、暮读”活动,已成为霍小国学经典教育的每日“文化三餐”。

四是环境熏陶。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曲阜市形成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顶层设计的思想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那么,在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济宁是如何将抽象的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之中的?

郝民: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中;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前备课、课中讲课、课后辅导、设置评价;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中萃取学习素材,达到“人人学经典,人人修美德”的效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国家课程整合。结合区域实际,我们重点探索了国家课程(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度融合,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两者横纵两方面的融合度,增强课程的弹性。

地方课程渗透。我们还注重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我局前后共编写了多本地方课程读本,如《传统文化》《济宁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孔孟系列丛书》《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共6本)等,供全市中小学生选用。

校本课程强化。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广优秀校本课程,我市各中小学校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2013年,我市开展了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评选出儒家国学经典50余部。如曲阜的《走近孔子——家乡卷》、邹城的《走近孟子——故事卷》、嘉祥的《曾子小故事集锦》、泗水的《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读本》、梁山的《水泊名声》等优秀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效果不能最大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合作,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叠加的影响。在济宁市,除了学校积极实施,家庭和社区是否也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了呢?

郝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配合。若只有学校而沒有家庭和社区,或只有家庭和社区而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培养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开展家长与学生共读国学经典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共同创设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如:和平街小学开展了“家长课堂”活动,开设了班级特色课程,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中华诗词等多种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次,发挥家长的特长,打通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渠道。

与社区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从蓝图规划到落地实践,从课程整合到人才培养,从学校主导到各方合力,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能有序顺利地进行,一定有一些机制和措施来进行保障。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吗?

郝民:我们首先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动社会热心人士进行捐资助学,落实资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其次是建立机制。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中来,分学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引导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再次是优化师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工作实施上,我们打破文化经典难学难懂的困境,强调传统文化融入师生日常生活中;打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配备专任教师的困境,倡导热爱国学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可做国学导师,要求做到边学边教,以教促学;打破没有时间学习经典的困境,倡导“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模式;打破为考试而学的困境,树立以文化人、经典育人的学习理念。

具体来讲,我们组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外出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市的教学中。此外,我们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国学导师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建立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完善评价考核。我们把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加强督导检查,以考核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长线工程。贵市在推进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着一些挑战?又将如何解决呢?

郝民:近几年,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家庭层面。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家长人际交往的重心由生活社区转为工作单位,交流方式的重点由面对面沟通转为网络虚拟交流。特别是现代家长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交流锐减,如此,孩子与父母交往的机会也大大减少。此外,家长的教育目的具有单一性、片面性,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智力因素方面,部分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孩子的人文实践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

另一方面是社会层面。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设施还不够完善,且利用不充分。有些学校为避免出现学生安全问题,过于保守。这样,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阻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在学校内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认识到国学经典不再是落后、保守的“代名词”,而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代代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以此来促进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

谢谢!

责任编辑︱马小芳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