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迷思与廓清

2017-05-26 21:24田友谊
中国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技能生态

环境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丰富其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进而积极投身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活动中,引导人们从根本上关心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幸福,走向“环境—人—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浪费等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教育应运而生。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问题有了科学的认识。环境教育的关注点由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转向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审视、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当代人和后代生存方式的深层次思考。

一、对环境教育的典型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教育在全球的广泛开展,学者们对其内涵、本质进行了不懈探索。综观国内外对环境教育的典型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作为过程的环境教育

197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美国内华达州召开了题为“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会议,会议认为:环境教育是“人們为了解和认识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必须接受的技能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是“一项确认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旨在发展态度和技能,并能了解和欣赏人与其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类似地,美国1970年通过的《环境教育法》也将环境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环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这是一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来阐释环境教育的概念,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环境教育概念的理解。把环境教育理解为一种过程,描述了环境教育的演进历程,但对环境的理解仍然是静态的、孤立的,没有揭示环境教育中人与环境的动态生成关系,也就难以揭示环境教育的内涵。

2.作为手段的环境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认为,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1]。1974年,芬兰国家委员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召开环境教育研讨会,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一种途径”。[2]

这种理解比较清晰地表明了环境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即认识、治理环境问题与保护自然环境,这无疑是环境教育的主旨之一,也容易使人们理解和接受。但是,作为手段的环境教育仍然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无法回答环境教育的宗旨,难以揭示环境教育的本质。

3.作为学科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运用广泛的教育手段将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广大的受教育者,使之改变传统的有害于环境的价值观,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并掌握有效参与的技能,从而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的新兴教育学科”[3]。或者说,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4]。

这种理解从环境教育的学科属性出发,把“环境教育”看作是一门教育学科。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回答构成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环境教育显然还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还有赖于“环境教育学”的发展。

4.作为活动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5]。就其外延而论,它包含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动”[6]。具体而言,环境教育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着眼点,通过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伦理观,为实现“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人才、精神支持。

环境教育是“以生物物理环境中的持续体验以及改进人类/自然体验中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为基础,通过学习必要的技能并产生与环境相关的行为和行为变化,最终创造出健康环境的活动”[7]。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活动的角度阐释环境教育的内涵,体现了环境教育的本质,即环境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丰富其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进而积极投身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活动中,引导人们从根本上关心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幸福,走向“环境—人—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教育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动态性、开放性的概念。这反映了环境教育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全球性,也反映出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环境教育的种种迷思

上述对环境教育的典型理解为深入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提供了多维视角,有利于深化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但是,在环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环保教育”“环境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等与“环境教育”相似或交叉的概念相继出现,导致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以下种种迷思。

1.环境教育即环保教育

在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环境教育仅仅被理解为环境保护教育,注重与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问题和技术;而环境保护也仅仅被理解为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的治理或再利用。基于这种认识,环境教育被认为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以及利用、改造、调控、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

环境教育的研究也主要偏向环保教育研究,以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为主题的研究较多。而学校环境教育大多也以环境维度为主要内容,对于环境教育的文化和社会维度,如环境公正和平等、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等,则关注较少。

关于环境教育的实践,《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指出问题所在:“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2.环境教育即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的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环境教育逐渐结合起来。环境教育必须考虑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进而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

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环境教育学教授Bora Simmons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试图明确和实现一种特殊视野的环境教育”,因此主张没有必要再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8]日本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只是环境教育在新时代的代称。

这些观点,大多基于这样的认识: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3.环境教育即生态教育

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入,环境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与改善层面。环境教育必须以生态哲学观为基础,把人培养成为自觉、主动、富有创新精神的批判者,使其能够承担起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并积极融入社会、政治改革之中。[9]

基于上述認识,国外有学者认为,环境教育应建立在生态哲学基础之上,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们的世界观进行根本变革。[10]国内有学者也认为,环境教育亦称生态教育,是指“将生态学知识、生态环境的知识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使其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通过加强对生态学、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培育起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并树立起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11]。

上述对环境教育认识的种种迷思,反映了人们在环境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教育内涵的不懈探索,试图科学把握环境教育的本质。随着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日益深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深入推进环境教育实践,有必要基于环境科学、教育科学等多学科的视野,对环境教育的种种迷思进行理性廓清。

三、环境教育的理性廓清

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已有了新的拓展。环境教育既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尊重其天性,顺应其发展规律,激发其创造性。质言之,环境教育应该也可以涵盖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或要旨。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基本要义

从环境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环境教育旨在解决由资源耗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环境问题。追溯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轨迹,国际社会掀起了两次著名的环境保护运动,分别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发表为标志,引发各国纷纷关注并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综观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贯穿始终,而且经历了环境保护部门主导、新闻媒体参与、公众参与三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针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改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且始终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基于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等四个维度,达成《第比利斯宣言》所提出的环境教育的五项目标,即:意识(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关于整个人类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意识与敏感性)、知识(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直接经验与基本知识)、态度(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针对环境的系列态度与感情,学会关切环境,并培养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态度)、技能(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发现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参与(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在不同层面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

2.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伦理意识、价值观、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关键”。

1994年,《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行动议程》颁布,提出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一概念,强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犹如人权和社会公正之于可持续发展一样重要”。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召开了“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会议发表的《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自此,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环境教育应该“更加努力地确保环境教育中融合并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1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陈述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手段,环境教育是一个更大、更广泛的概念,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之下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13]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环境教育不仅关注环境层面和经济层面,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环境公平、环境公正、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文化和社会层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3.生态公民培养:环境教育的终极旨归

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教育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还应“鼓励形成构成自我约束基础并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相协调的那些道德的、经济的和美学的价值观念”[14]。这些价值观念是环境教育要着力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即生态意识、生态道德与生态审美。[15]换言之,环境教育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道德规范,成为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达成真、善、美的统一。

基于此,环境教育是“帮助公民成为具有环境知识、拥有技能、具有献身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公民,无论是个人或集体,都志愿为获得维持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的动态平衡而努力工作”[16]。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也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人们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的终极旨归是培养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理念以及生态意识的公民。[17]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84.

[2]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环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3]钮琦壁.环境教育理论初探[A].环境教育:21世纪之展望[C].广州: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4:8.

[4]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

[5]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37-42.

[6]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6-20.

[7]Joe E.Heimlich.重新定义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6(9):78-79.

[8]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5.

[9]Fien,J.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15(3):143-152.

[10]Pivnick,J.Against the Current:Ecological Education in a Modern World[D].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2001.

[11]黄宇,田青,郭玉峰.学校中的环境教育——计划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12]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135.

[13]McKeown,R.&Hopkins,C.EE and ESD:Two Paradigms,One Crucial Goal[J].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2005,4(3):221-224.

[14]曹秋平.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简况及大会建议[J].外国教育资料,1980(2):35-44.

[15]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8-122.

[16]Palmer,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 C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Routledge,1998:40-41.

[17]楊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11-11(11).

【田友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技能生态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