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在掌心里的热爱

2017-05-26 21:06李汉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敕勒川松手全诗

李汉超

诗人敕勒川发表于《扬子江诗刊》2009年第1期的诗歌《手掌心的草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草原的无限深情——

多少年了,我悄悄地把草原攥在掌心

我跟着它绿,跟着它黄,我跟着它

从左手辽阔到右手

多少年了,我像一棵草一样保持沉默

多少年了,我像一匹马一样停不下脚步

多少年了,我把月光汇聚成内心的河流

多少年了,我仍紧紧攥着

这童年的草原,仿佛攥着

不可言说的命运——

没有人相信,这无边的草原

太过单薄,一松手

就会被时光吹散

敕勒川,原名王建军,1967年出生,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扬子江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北京文学》《草原》《诗选刊》《诗潮》等全国各大报刊,诗作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年选诗选,多次獲得《人民文学》等全国诗歌大赛奖,出版诗集《风提着一朵花走了》《纸上的大风》等多部。现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读完全诗,我们无不被作者湿润而沧桑的情绪所打动,而这种情绪饱含着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全诗四小节十二行,每小节三行。诗的第一节,“多少年了,我悄悄地把草原攥在掌心/我跟着它绿,跟着它黄,我跟着它/从左手辽阔到右手”,这是诗的总起,总领全诗,开启下文。“多少年了”,表明时间长久,一个“攥”字,足见热爱草原的力度和深度,“我跟着它……”三个分句,表明“我”与草原同呼吸,共命运。诗的第二节,三个“多少年了”,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用草原的物象“草”“马”“月光”寄托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沉默,奔忙,但月光在心中流淌。其实,“我”也是草原的一个事物,与草原融为一体。诗的第三节,“多少年了,我仍紧紧攥着/这童年的草原,仿佛攥着/不可言说的命运——”,行文向纵深推进,表明作者从小便与草原同在,自己的命运与草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命运为何“不可言说”呢?一个破折号引出诗的第四节,“没有人相信,这无边的草原/太过单薄,一松手/就会被时光吹散”。被作者一直攥在掌心的无边无际的辽阔草原,如今草稀人疏,“单薄”得很,好像一松手就会骤然在时间里消散一样。是土壤贫瘠,还是过度放牧?作者没有言说,留给读者去想。而这种感觉,是“没有人相信”的,只有“我”信,那么“我”就只好永不松手,永远把它攥在掌心。这是从反面来表达“我”热爱草原是无条件的,无论单薄还是茂盛,草原都是“我”热爱的草原。

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敕勒川的诗正是如此。在动感的诗歌语言背后,我们能读出诗人那颗赤诚火热的心。全诗语言的质感强,张力大,比如“我跟着它从左手辽阔到右手”,十分精彩,且诗意盎然;比如“我把月光汇聚成内心的河流”,情感充沛,内涵丰富。热爱,是源于对故土的依恋,对生活的崇敬,歌颂,也是对自我的发现与赞美。敕勒川善于在富有情感的诗歌语言中,用闪烁思性和诗性的光芒来照耀或慰藉读者,总是给人以温厚、温良、温馨的审美愉悦。美与善的结合或统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读敕勒川的诗歌,我们总能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诗歌是那么美好。

诗人敕勒川对诗歌有着自己的追求,他说:“真情真爱是最好的技巧,老实朴素是最大的技巧。在心灵宁静的写作中,力求达到自然、人、诗歌三而合一的境界。”从他近年来大量的创作实践来看,他的这种诗歌追求是实现了的,其诗歌境界堪称物我相融,浑然天成。敕勒川的诗歌被读者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诗人苏美晴对此评价说:“敕勒川的审美情趣与中国千百年既定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他传承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美德,因此更容易打动我们,并引起欢呼和共鸣。”我想,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应该是一条健康的为诗之道。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敕勒川松手全诗
画与理
爱上敕勒川
画里有话
劝学
春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