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
“网红”这个名词刚刚出现的时候,指的就是“网络红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后来又有了网红主播、网红演员等等,反正就是指那些在网络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人。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继“人类网红”之后,食品界也出现了“网红”。
“网红食品”就是借由网络传播而突然火起来的食品。泰国的榴莲、芒果,澳大利亚的牛肉、海鲜,意大利的肉酱、通心粉,德国的香肠……因为网络传播速度的及时性、有效性及全覆盖,造就了这些“网红食品”。不需要口口相传,只需要一个帖子,一个回复,便可能让千千万万个网友对某一食品产生良好印象,进而让其成为“网红”,进入中国家庭。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卖家也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打扮成“网红”,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然而,这边“吃货”们正忙着下单,可越来越多的“网红食品”狐狸尾巴却被揪出:无证销售、质量问题、逃避监管……不时让人打起冷战:“圈”里热推的“网红食品”能放心地吃吗?选购健康的“网红食品”有没什么技巧?
“网红食品”红得快黑得也快
“网红食品”之所以是“网红”,就因为它红的理由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迎合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 一是好奇:那么多人买,真有那么好吃吗?我得试试!二是跟风:身边朋友都吃过了,我也要尝尝!三是炫耀性:买到了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看,你们都想要的网红食品,我买到了!商家能准确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肯动脑筋在商品的“精神属性”上下功夫,让人耳目一新。但食品安全方面却是有实打实的底线要求,来不得半点故弄玄虚。
青团,对于很多爱吃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今年清明节后更是着实又大火了一把,“网红”纷纷拿着青团出镜,以博眼球。不光如此,“鲍师傅”“花园奶酪包”“巧師傅”“喜茶”“芳叔”等“网红食品”也都在直播的世界火了起来。随便在一家网络直播平台搜索这些相关食品,搜索结果都达上千条,并且每条都被多次转发和点赞,还有很多网友在下面留言表示感兴趣,并且询问如何购买。而这些超火的“网红”食品有一个通病——不太好买。没有实体店的需要提前两三天预定,有实体店的则需要排队几个小时。不过,也有些“网红食品”则让一些追捧过此类食品的消费者吸了一口凉气。
家住山西太原的李健,前不久在一家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进口自澳大利亚的“网红食品”——德运脱脂奶粉,买回冲泡时却发现奶粉味道有些问题。李健告诉记者,之前,他在朋友圈听说澳大利亚进口的德运奶粉质量好,所以就尝试着通过跨境电商购买。没想到,网上买的奶粉跟朋友带回来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冲泡时,发现杯底的奶粉很久化不开,又黏又稠,有点像胶水。硬着头皮尝了一口,几乎没有牛奶味,就像是冲开了一包面粉。肯定是奶粉质量有问题。”李健给该跨境电商平台的客服人员打电话,要求退货,对方却一口咬定:“我们的奶粉都是海外直采,质量经过层层把关、权威检测,100%是原装正品。再说,你买的奶粉已经拆了包装,影响二次销售,不能退换货。”没办法,李健只能自认倒霉。
当心“网红食品”的套路
那么,“网红食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可以说原因和途径都不尽相同,有些是网友无意之中发现,然后图文并茂地发布到网络上,进而得到了其他网友的关注和追捧;而有些则是商家自己刻意炒作的结果。按理说,既然是一种美味食品,那么让更多人知道和品尝,商家也扩大了销量,增加了收入,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事情,应该给予肯定才是,但问题往往并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这些食品是否健康、安全,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生产和销售这些“网红食品”的厂家、商家是否具有合法的资质和条件,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情。
那么,“圈”里的进口“网红食品”营销到底有哪些“套路”?
据调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进口“网红食品”主要分3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实际上是国产食品。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其中,很多是粗制滥造的冒牌货。
山西省食药监局一位专家介绍,消费者在选购“网红食品”尤其是进口“网红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标签,索取相关证书,选择正规渠道。尽量到声誉较好、经营较规范的大型商场、超市选购,对无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和检验合格证的要拒绝购买,谨防受骗。
套路一:故意将“到期日”标示为“生产日期” 国内一些食品经销商会从境外进口已过期食品。这些食品原包装的底部通常喷印着日期,并且原包装上会用外文标明“到期日见底部”之类的字样。进口商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用加贴的中文标签遮盖外文的“到期日见底部”字样,并在中文标签中将原喷印的到期日标为“生产日期”,以此延长保质期。
套路二:未经检验检疫而私自进口到境内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每一批次的进口食品都必须由经过备案登记的国内经销商到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办理入关手续,经检验检疫合格后颁发卫生证书,并加贴经过备案的中文标签,方可入境销售。而实际操作中,部分进口食品整批次未加贴中文标签,经销商也未能提供该批次产品的卫生证书。
套路三:未办理生产许可证却擅自加工食品 对于某些裸装食品的包装如巧克力需申领生产许可证,但部分进口商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进口裸装食品(含有运输包装)后,在不具备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将进口食品包装或简单加工为预包装食品进行销售。在分装过程中,分装场所的温湿度、整洁状况、污染物防控情况以及消毒设备等条件均直接影响了分装后食品食用的安全性。
迷信“网红”要不得
“不能盲从、迷信‘网红食品。”本刊医学顾问团营养专家介绍,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生活环境和体质上存在差异,进口的一些“网红食品”偶尔尝尝鲜没有问题,但不能长期吃。国外的食品不一定就是安全可靠的,购买时,消费者一定要仔细识别包装上营养成分表内的信息。国外很多食品的营养成分都是根据本国不同人群的需求配制的,例如,购买牛奶产品一般要注意钙的含量,而含有氢化植物油的糕点要注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将网络销售食品纳入监管范围,但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相比,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属性界定模糊,对个人微信账号能否从事商业经营性活动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由于朋友圈的社交空间相对封闭,如何对其有效监管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烘焙产品为例,现在,朋友圈里兜售过期面包、劣质糕点的问题暴露,普遍以网友举报为主,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情况并不多见。在微信朋友圈等渠道选购“网红食品”,务必多几分慎重。如果没有禁住诱惑购买了,也要注意尽量保存完整的聊天记录和银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凭据,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进行维权。
暂时抛开质量、安全问题不说,所谓的“网红食品”,味道、营养未必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很多消费者不过是在跟风意识下去购买和品尝而已。因此广大消费者应多些警惕和防范心理,避免盲目追捧,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中了网红的“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