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芝
摘要:政治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关注生命性质量,努力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个40分钟的生命增值,缺乏生命律动的政治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的。
关键词:政治;生命;教师;学生;问题
三十多年政治课教学与教研的实践,我深深地悟出这样一条真谛:政治课既是教学更是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是情感又是真理。理想的政治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缺乏生命律动的政治课堂不仅不可能是高效的,甚至是难以奏效的。
教学质量是包含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在内的统一体,反映在教学目标上,这就是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共同提升。教师只有秉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学质量观,既关注课堂的学习性质量,也关注发展性质量,更关注生命性质量,在这个基础上的高效,才是我们的教学所需要的。因此政治课堂需要聚焦,更需要开放。如果说聚焦的是目标,那么开放的则是思维。《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此乃政治理想课堂的不二标准。教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学生规范但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课堂高效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因为教育本是源于生命的教育。政治课更应是健全生命、完善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而不是传授教条,固化生命,压抑生命的教书。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引领学生能以求知的眼光发现问题,积极的心态对待问题,以探索的精神审视问题,以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以发展的意识解决问题。因此,政治课堂不能仅是简单的知识输出和解读,应该含有对真的沉思与眷恋,对善的追求与再造,对美的渴望与冲动,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学校成功的标志是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成果,要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个40分钟的生命增值。
在政治好课观上,我不赞成“教师为主体”,但对机械片面的“学生为主体”也不敢苟同。我认为,一节好的政治课,应是师生生命和智慧的共同燃烧,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课上师生同频共振,互启互发,互动互促,心与心相通,情与情共鸣,思与思共振,力与力共生。但在这里,教师的主动不是体现为一厢情愿的自行其是,而是以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接受状况为前提,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教师是在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上,以其积极、自由、能动的创造性,进行有弹性的教育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并恰当地、个性化地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主动,不是体现为接受知识和规训的努力,而是表现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究、质疑的精神,能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组织、自我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对对方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上。主导不专权,主体不抢戏,二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如今有的课堂用主体排斥主导,那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形而上学的思潮在作怪。两个积极性总比一个积极性高,师生教学双方间结成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整节课的和谐互动才会更好更强更紧密。任何一方个体主体性的过分膨胀和强势,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和目标的失衡和扭曲。
理想的政治课堂理应是主导和主体、预设和生成、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开与达、严与爱、导与牵的统一。过去多数的政治课堂是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种你收,我写你抄,是缺乏灵动性的课堂,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好的政治课堂不是框范学生而是注意导引,教学趣而不俗,趣中有美,活中有韵。趣是真情的抒发,活是真理的演绎,课堂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像伊甸乐园一样引人入胜。
没有问题导引的课堂不可能是灵动的好课堂。政治课应运用问题解决导向学习策略,没有问题策略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罗素所说:“如果我们能想方设法使年轻人从恐惧、禁律,以及叛逆的或受压抑的天性中解放出来,我们就能在他们面前自由、全面且毫无隐瞞地展现一个知识世界;如果教授得当,获取知识对于接受者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一种乐趣。”政治老师要做问题创设的智者:以问题引领、以问题助教、以问题促学、以问题启思,让每一个问题都切实有效,让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求,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问题要引起学生的火花,有明显结论或根本不许讨论的问题不要占用时间,要考究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伪问题。在问题共探中,师生互启互促。教师的启发要适时、适度和高效,启在该启之时,导在应导之处,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学生活起来,课堂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开放性的问题中发现问题,筛选、设计问题,教师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寻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在生生的交流补充中、在生生的追问中、在自我的反思中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产生,逐步完善问题解决方案。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在研究中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如此,学生不是学政治,是在做政治,研究政治,在研究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理想的政治课堂应是能够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共鸣,就会从“僵死”走向“鲜活”;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课堂弥漫起青春的心灵肆意蔓延的芬芳,才会进发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韩四清]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