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庆:“创生”教育三部曲

2017-05-25 00:37吴爽线索梁小南
教育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双语学校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 | 吴爽 线索 | 梁小南

赵福庆:“创生”教育三部曲

本刊记者 | 吴爽 线索 | 梁小南

◎ 赵福庆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山东省督学,烟台市小学教育学会会长。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

曾荣获山东省十大创新人物(校长)、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烟台市十大杏坛英才等荣誉。担任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创新教育课题组副组长,研究成果多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和社科奖。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个人专著三部: 《素质教育实施策略》《自主管理:创新教育的制度构建》《教育每天从零开始》,其中《教育每天从零开始》被列为当代教育家丛书。

19年前,一块24亩地,满目荒夷,茅草丛生,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无人问津;19年后,一块150多亩地,环境优美,底蕴深厚,来这里参观拜访者络绎不绝。说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它的拓荒者——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的校长赵福庆,他的“创生”教育正是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孕育生根,历经风雨,不断地成熟壮大,直到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创生”教育,一则指创新教育,再则指生命教育,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创”和“生”如同手足,在不断的创新中,新做法也由此生发——这是赵福庆对“创生”教育最简短的概括。作为“创生”教育的开创者,赵福庆到底创造了什么、又生发了什么,使学校从100余名学生扩展到6600余名学生,将曾经一所“谁都不想去”的农村小学打造成现如今“挤破头皮难进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把小学校做大,把大学校做好,这并非易事,赵福庆就是怀揣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在勤学善思、钻研实践中,硬是闯出了“创生”教育的一片天,使这所薄弱的农村小学成长为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典范、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

初见赵福庆,他身着深色挺括的西装,表情凝重,声音厚重,双手背后,带着一种掌控全场的超强“磁场”。

记者禁不住地询问教师眼中的校长印象,“您害怕赵校长吗?”“在您心中,赵校长是怎样的形象呢?”

音乐教师任文娟嘿嘿一笑,回答得干脆利落,“怕,特别怕”。她补充道:“我们排练节目,他去看彩排,只要有一天偷懒不练习,他都能一眼识破,直指问题,所以我们既害怕他又特别敬仰他。”

这样一位让老师“怕”他三分,又“敬”之有加的校长,他有何种“能耐”,打造出这样一所名震齐鲁的学校?探访莱州双语学校,赵福庆用他的“创生”教育三部曲为此揭开了谜底——

前奏:开拓“圈地运动”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1998年,时任莱州镇教委主任的赵福庆接到任命,他被任命为莱州市双语实验小学校长。

听闻此讯,赵福庆的妹夫怀疑道:“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错才让你去接手一所小学校啊?”也有人劝谏赵福庆,“这个小学校,去干个两三年收回小摊子就行了”。可是天生不服输的他,笃定十年后这所学校一定大不同。

说干就干。1998年8月中旬,赵福庆开始了他的“圈地运动”。为把学校做大做强,他准备把学校向北扩展100亩。当时,待扩展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玉米棒子籽粒饱满,丰收在望。一个担忧萦绕在赵福庆的心头:农民把土地转让出去,就等于夺走了老百姓的口粮,怎么“双赢”?一番挣扎后,他想到了“租赁”——学校按照每亩每年6000元的租赁费租赁土地,损坏的玉米折合两倍的价格偿还。这一租赁价格,相当于每亩产粮的6倍,既不让老百姓吃亏,又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就这样,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学校的围墙围起来了。赵福庆说,在他心里,这不是一堵普通的墙,而是一堵充满抢占机遇、具有长远意味的发展墙。

与赵福庆的“圈地运动”同时诞生的,还有两个奠定双语学校未来发展的想法:一是要建立烟台首个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二是从全市挑选30个精兵强将到学校执教。

第一部曲:课堂教学 从知识课堂走向“三大能力”课堂

2000年7月,双语学校第一届小学毕业生结束了毕业统考,成绩令人大跌眼镜——莱州市第21名,这个结果让赵福庆辗转难眠,也令莱州教育界一片哗然。他冷静思考:学校第一批教师都是从全市抽调进来的拔尖教师和骨干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很高,为什么教学成绩却出人意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经过多层次的调查了解、分析思考,赵福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校首届学生是从周围十几个小村庄的小学校凑起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基本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教师身兼重任。由于这些从各个乡镇抽调上来的教师都是全市拔尖的,所以赵福庆一直对他们的教学比较放心,没有在教学模式上进行过多的引领性研究与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也就沿袭了在原先学校的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双语学校首批学生的特殊性。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赵福庆开始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模式,他首先想到把自己研究了十几年的“目标教学”引进双语学校的课堂。

四年级二班的潇潇是一名寄宿生,刚升入四年级时数学摸底考试仅有40分。他的家庭条件优越,在家里娇生惯养,时任莱州市建筑公司老总的爷爷又给他灌输了“学不学知识没关系,将来有能力挣钱就行”的观念,所以有一个阶段,他的不良行为习惯反弹,在一次单元测验中,他的成绩开始下滑。

教他数学的毛老师,一方面做他的思想转化工作,让他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针对他未达标的内容进行辅导。在一次次的小目标分解学习中,潇潇尝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为了对一些难点进行重点强化,毛老师采用了“吃面包”的策略,即把一些不容易达标的内容编成习题夹在书中,随时给他“开小灶”。经过一年的堂堂清、单元清,潇潇的数学成绩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五年级毕业时,一个原来总是不及格的数学学困生居然考了80多分,更重要的是他学习数学的热情被点燃。

在目标教学过程中,变化的何止潇潇一个人,很多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在“21名事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潇潇毕业的那年,双语学校毕业班教学成绩一跃成为莱州市第一名。

在赵福庆看来,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任何教学改革必将失败。目标教学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一定能够学得好的信念;二是注重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三是要有明确可测的教学目标;四是及时地进行反馈矫正。在不断的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中,“明确目标——课堂新授——基本训练——当堂测试——反馈矫正”这种目标教学的模式逐渐固化为双语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在目标课堂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变化。

目标课堂使得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基础能力。接下来,怎么使得一堂课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呢?赵福庆在摸索实践中不断地探寻追问。

学习名校经验,开研讨会,磨课研学……创新的灵感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产生,双语学校要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变知识课堂为创新课堂,在创新课堂中夯实学科能力、社会能力、自主能力,彰显“三大能力”的课堂,使创新课堂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一天,教九年级的仲慧英老师,主动邀请赵福庆听她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上课了,站在讲台上的不是教师,而是一个小组的四位同学,四位小主持人神采飞扬,自信满满。先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仲老师说,这不是她的创意,而是学生备课时的创意,仲老师当初是想以父亲说的一段话引入课文,但学生觉得用《父亲》这首歌导入,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导入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整节课沿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合作研讨、拓展延伸”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序而热烈地进行,小主持人富有思维深度的提问、对课堂的驾驭及精彩的点评,让赵福庆深为震撼。如此一堂语文课,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锻炼了组织能力,充分发挥了自主能力,学生学得劲头十足,老师教得高效致用。

赵福庆说,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激发和释放出来。从“自主创新”到“小组合作”,双语学校的课堂改革完成了由“知识课堂——创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蜕变,课堂“三大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浸染式学习中日益凸显。

2003年,学校增加了初中段,当年收了310名小学毕业生,没有尖子生。中考时出现了奇迹——莱州市8000多名毕业生,前五名中有四名都诞生在莱州双语学校。

第二部曲:教师发展 每名教师要具备“8张合格证”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需要教师的引领,“生命教育”的主轴贯穿在课堂中,更植根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中。

在莱州双语学校,老师们人人都要有“8张合格证”:会说流利的普通话;计算机国家二级标准;公共英语水平测试二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强;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佳;每个老师掌握一门学生特长指导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为了打造底子扎实的教师队伍,赵福庆下了“狠”劲。

学校每周六召集教师做培训,跨学科的教师相互融通学习,取长补短。英语教师徐建华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有些老师不堪重负,累得想调动,但是看到校长和我们一起干,也就心生慰藉。”徐建华为了学会黑管这门乐器,勤学苦练,惹得邻居叫苦不迭。暑假高温,酷暑难耐,赵福庆给老师们布置了作业:苦练计算机,开学后测评,每人每分钟打字速度要在60字以上。在上世纪90年代电脑刚刚兴起时,这可是难事儿。徐建华恰逢身孕,室内又没有空调,于是向校长申请:能不能特殊照顾?得到的回复却是“可以延期,但是不能不学”。开后门没了着落,徐建华只好每天拿着键盘练习打字速度,直到熟练使用五笔打字法快速盲打。

据徐建华回忆,赵福庆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写作能力,经常会在学校开展教师命题作文,如“为了双语的明天”“苦战1000天,我与双语共发展”等话题。这些同题作文的开展,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老师的写作水平。追忆往昔岁月,徐建华感慨那些苦干拓荒、平地拔草、搬桌椅的日子中渗透的苦与乐,每天干活的场景她依然历历在目。

双语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继“八张合格证”之后,进入了集体发展的高原期。为了突破发展的高原期,赵福庆想到了通过“鲶鱼效应”打破平衡,激活整个教师群体;通过“角色效应”,帮助每位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2005年,到乡下执教一年的徐建华回到学校,同时交给赵福庆的是一本20万字的教育随笔。看完之后,赵福庆很感动。感动之余,赵福庆在思索:双语学校从一建校就抓教师队伍建设,抓全面,全面抓,但至今没有一个教师进入名师行列,就连省教学能手、烟台教学能手都少得可怜。这是否就像挪威人捕捉的沙丁鱼,因为没有鲶鱼的激活而缺乏生命力呢?现在培养一个徐建华老师,是不是可以带动一批教师,激活一个群体呢?

在学校“教师行动研究”启动仪式上,徐建华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成长经历,为老师们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全场寂静无声,老师们侧耳倾听,因为没有人不期待成功,每一位老师都想知道,一名普通的教师——他们身边的同伴,是怎样在一年之中为自己铺垫了明天的一段高度,从普通走向优秀的。

“鲶鱼”出现了,它带来的效应是令人鼓舞的。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走上行动研究之路,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把思考和写作当成一种习惯。半年后,有一次放学后,赵福庆正要回家,七年级的李晓梅老师拦住了赵福庆:“赵校长,我都在这里等您半个多小时了,您看我写的文章怎么样?”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教师队伍“活”起来了!徐建华老师的现象激活了老师们成长的渴望。可是,没过多久,学校里却出现了这样的声音:赵校长就欣赏会写文章的老师!

赵福庆又意识到一个问题,教师们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像徐老师一样做研究,写专著,可是每个人可以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做到最好,把自己的核心优势发挥到极致。如果你擅长科研,你可以成为科研型名师;如果你擅长课堂教学,你可以朝着课堂型名师方向发展;如果你擅长管理,你可以在管理上独树一帜。这番话让老师们心里亮堂了许多,很多老师在双语学校的坐标系中开始找寻自己的位置。

很快,曲堂魁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全省、全国打响;吴艳华老师因为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应邀为全省班主任进行培训;满红红老师排练的舞蹈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是一份必须提交的成绩单,也是让赵福庆感到荣耀的成绩单:19年间,在山东省每四年一次的特级教师评选中,双语学校揽括6个;山东省的齐鲁名师,双语学校一次就被评选上两个;山东省的创新人物评选,双语学校获得两个奖项,其中赵福庆名列其中;山东省的教学能手评比,双语学校一次至少获评5个;烟台名师、名校长一次评4个,而其他的一个县教学能手也没有这么多。

现在的双语学校,教师们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学校无处不充盈着教师“读研写”的学习热潮。今年开学初,学校建立了25个课题攻关项目,并下设三级课题链,引领教师不断地研究。

第三部曲:休闲教育“要把学校的围墙打开”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几乎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但是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8小时之外,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学校教育接轨呢?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课堂外的八小时如何才能真正“活”起来?

“做名师,育优生,创名校。”这是赵福庆在建校之初就设下的目标,简简单单九个字,却饱含着赵福庆办学历程中的风霜雨雪与春华秋实。他的办学之路在一步步的实践摸索中扎实推进,教育的“雪球”越滚越大,很多家长慕名而来。

在记者走访家长时,很多家长不约而同地表示,选择双语学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文体活动多,充分给予每个孩子挖掘自身潜能的成长空间,学生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每年的寒暑假及各种小长假,零零总总算起来,学生有长达四个月的假期。假期过得充实,“学”与“玩”两相宜,家长开心,老师放心,校长省心。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假期的学习缺乏规划性、持续性,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若不及时巩固,就会遗忘殆尽,家长忧心,老师费心,校长操心。通过比较学生的表现,赵福庆发现学生的差异更多的是在8小时之外,他像发现了学生“学习的新大陆”一般喜出望外。于是,赵福庆提出在双语学校开展“休闲教育”,他对老师强调:“教育,要把学校的‘围墙’打开。”

放假前夕,老师给学生发放《休闲生活指南》,内容涉及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特长学习计划、家务劳动计划、体育锻炼、项目学习计划等方面,鼓励家长参与。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QQ群进行网络指导,学生们在各自的网络社交平台晒阅读的书目,晒感想,晒实践体验活动,或者自发组织网络聊书会,通读一本书,营造话题,讨论参与。在这种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了,变得更加充实。开学后,各年级、各班级、各小组的学生还会开展“休闲教育”汇报展示,集体分享学习和活动心得。一位家长说,暑假把孩子带回山区老家,没有网络,孩子为了在班级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假期阅读心得,坚持要求回家。

与此同时,学校专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个班级推选12个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家委会作为第二班主任,一开始一些家长代表只是关心自己家里的孩子。学生通过开展“家长100天成长计划”对家长进行培训,分设专题有针对性地学习,鼓励家长撰写父母日记,对照培训专题,进行家教行为的反思、自省、自教、自改。

随着教育意识的提高,对学校活动参与的深入,家长们逐渐感受到参与带来的成长与快乐,便开始关注更多班上其他孩子的发展。初三的一位学生家长尹女士,在几周前,就曾与班主任携手,动用自身的人脉资源,联系自来水厂 ,带孩子们去参观学习,实地观察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引导孩子节约用水的意识。“家长的参与,增强了家校互动。不再认为孩子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这更应该是家长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大事情,特别是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变化,成就感油然而生。”家长会心地说道。

赵福庆告诉记者,休闲教育将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模块管理和过程管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成效显著。“以前要求学生一学期读十几万字的书简直‘难于上青天’,现在学生一个假期的阅读量甚至赶超以往一学年的阅读量。”

就像赵福庆提出的休闲教育一样,教育不仅在课堂45分钟,还在课堂之外,赵福庆提出的生命教育的理念早已扎根在校园,融化在点滴小事中。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赵福庆是和蔼可亲、说话算数的校长。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她曾经在学生代表大会上给学校写提案,建议学校丰富食堂包子的馅料,以解决口味单一、令人乏味的问题。谁料到,一周后学校食堂便增加了学校的包子的品种,这让她心生感动。

尾声:新生 教育,每天从零开始

在赵福庆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整整一面墙的书,布鲁姆的《教育评价》《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加涅的《教学原理》等等,琳琅满目的书籍见证着他思考学习的历程。

1990年至1996年,他在莱州市教研室工作的六年里养成了潜心研究的习惯,在他离开教研室任校长前,6年来积累的草稿纸装了两麻袋。“两麻袋草稿纸”的故事,后来在教研室成为了激励后来者奋进的佳话。

他说,教育每天从零开始。他把每一天都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披荆斩棘,不断地自我创新、自我超越,既不重复昨天,也不重复过去的自己。他断定,一所学校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视野、今天的优点和今天的成就,就会固步自封。只有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目光敏锐,不拘旧俗,敢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超越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十九年间,一以贯之的“创新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的滚雪球理论,套餐式课程、合作达标课堂、知行序列德育模式、读研写教师发展模式、双向管理、营销式家庭教育、休闲教育等十大创新支柱的研究,此文难以一一展开。这些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创新教育思想理念的提出,以及每个发展领域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的构建,几乎都是赵福庆在每日的沉思中获得的灵感;在每个休息日的伏案阅读与写作中,在他带领的头脑风暴团队的思想碰撞中,在他深入每一个教学领域的研究中逐步形成的。

赵福庆强调,“教育的‘雪球’向前滚动的过程,不仅要越滚越大,而且不能残缺”。这是他务实办教育的执着追求。采访中,赵福庆话语朴实,不苟言笑,唯有谈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时,脸上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挑着责任的担子,催马扬鞭自奋蹄。他穿越世俗的阻力,排开他人的非议,埋头苦干,在学习思考中奋力前行,在砥砺与觉醒中不断追逐教育的梦想,书写出昂扬宏阔的“创生”教育发展的三部曲。

猜你喜欢
双语学校学校老师
椭圆与一对“姊妹椭圆”及其性质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Memories of Pets on A Hot Day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套牌学校的秘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