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 要:晚明变形主义人物画家中,当推崔子忠、陈洪绶成就最大,时有“南陈北崔”的说法。据朱彝尊在《崔子忠陈洪绶合传》中记道:“崇祯之季京师号南陈北崔。”朱氏最早将陈、崔的小传合并载入自己的文稿《曝书亭记》,并加以点评予少时得洪绶画辄惊喜,及观子忠所作,其人物怪伟略同,二子癖亦相似也;又在其诗中道:“崔陈人物最瑰奇,仕女天然窈窕姿。弟子描摹失师法,尽调铅粉画东施”。如此反复评说,致使此提法传播开来。
关键词:变形主义;陈洪绶;崔子忠;成就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57-01
一、陈洪绶、崔子忠的生平遭遇
(一)陈洪绶生平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又名胥岸,号小净名、悔迟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一个名门望族。他早年曾经花费了近二十多年时间试图走上一条常规的人生道路—出仕之途,显然比崔子忠对于现实世界的态度要积极的多。但是在这期间,其连续经历了家庭变故、爱妻去世等一系列打击,加之在朝中看的却是佞臣当道的局面,仕途希望彻底幻灭,终于1643年返回江南。明亡之后,陈洪绶“借僧活命”,过着外表狂放,内心隐痛的矛盾生活,此狂放生活直到去世。
(二)崔子忠生平
崔子忠,初名丹,字道母,号北海,又名青蚓,山东莱阳人。甲申年(1644)年,后移居北京,崇祯时为顺天诸生,会游董其昌门。与陈洪绶相比,崔子忠的人生道路似乎要简单得多,但并不意味着就有多么顺畅。他一生居住在繁华的京师,却杳然如隔世之人,终生穷困潦倒,自始至终过着隐居的生活。明亡之后,陈洪绶与崔子忠选择了一生一死两条不同道路。崔子忠在明亡时,本可继续其隐居生活,但他却做出了颇为令人惊讶的选择,“甲申之变,走入土室而死”,生命戛然而止。
二、陈洪绶、崔子忠人物画的风格特点及对比
(一)陈洪绶人物画风格特点
对于陈洪绶的绘画才能与成就,《图绘宝鉴续编》说:“花鸟人物,无不精妙,中年遂称一家;奇思巧妙,变幻合宜,人所不能到也。”可见其描绘题材甚为广泛。在这些多方面绘画才能中,以人物画最为时人推重。概括来说,其人物画最大特征在于“奇而秀,古而雅”。首先体现在人物造型上,据周颢《陈洪绶绘画造型创格析》研究指出,其早期造型方圆结合,外形变化丰富而且造势造力有郁结之气,到中期后慢慢整合为更加圆融更加浑化,直指心性,归乎本源的精神图式。典型的人物塑造则是上锐下丰,头大身小,化方为圆。《麻姑图》中仕女面向端庄,身姿与形态偏方正,气质硬朗、庄重,衣纹用线也是粗简方折。陈洪绶在整体造型的方圆变化中,陈氏又适当夸张五官,强调额头、鼻子、下颌三处高点,人物形象由此具有“奇古”之态,其笔下的仕女、高士、神佛、鬼怪均是如此。人物造型的“奇古”特点与陈氏线描的处理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崔子忠人物画风格特点
画史上说崔子忠“善画人物,规模顾、陆、阎、吴名迹,唐以下不复措手。白描、设色能自出新意”。取法在晋唐之间,又博采诸家所长。与其个性相类,所画人物奇古不媚;强调构图趣味,常有出奇之处;笔墨圆劲酣畅,强劲中不失柔美,线、墨、色的使用手法与当时画坛的常规画风有很大的差异,流露出一种清刚绝俗的视觉感受,论者以为“非唐非宋”。崔氏的道释人物则是白描、设色兼具,《白描佛像》全图皆以白描为之,线条灵动圆转,劲力内含,墨色细淡到几不可辨的程度。《云中玉女图》为崔氏仅见的独立仕女人物画,虽谓仕女,实为超凡脱俗的玉女。此作笔墨精妙,设色淡雅,玉女的衣纹线条系凝重的弧线,十分精炼,四周的浮云用笔繁密,以密衬疏,突出了玉女的身姿。相比陈洪绶仕女人物较为强烈的变形处理,崔氏的人物造型则少怪异之态,形体纤瘦,但内骨坚挺,尤其是颤笔描法,更透出一种孤高奇崛的气质。
(三)二者的对比
从总体风格上来说,崔子忠的人物作品在高古中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传递出简淡清幽之气。相比之下,陈洪绶的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更胜一筹,才华横溢,寓美于形色,在奇古中直接传达出“超拔磊落”的精神气质。
三、陈洪绶、崔子忠人物画对后世的影响
明末的人物画总体呈衰微之势,但崔子忠师古而能自化,融合晋唐艺术传统,形成了奇古不媚、清丽灵秀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人物画的变形趣味、笔墨语言及风格面貌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北崔的影响不及南陈的影响大,但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对于陈绶人物画创作的贡献,学者李维琨有一段精辟的总结:“陈洪绶的人物画体现出中国画由中古向近代转型的诸多特点,其中较为突出之处在于:(1)拓宽了原有人物画所包蕴的含义,强化了它的表现性与象征性;(2)发展了原有人物画的造型语汇,凸显出近代艺术必须具备的标志:综合多样性与个体性。”所以不管是陈洪绶还是崔子忠都对后世产生了深遠的影响。
指导教师:刘昌盛
参考文献:
[1]邓锋著.中国人物画通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2]陈传席著.中国名画家全集/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燕飞.崔子忠画风浅说[J].东南文化,2001.
[5]张道森著.中国美术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