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是怎样当“配角”的

2017-05-25 20:15汤家玉
党史文汇 2017年5期
关键词:野战军配角贺龙

汤家玉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我陕北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党中央毛泽东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贺龙所属野战部队由彭德怀统一指挥,负责对敌作战;贺龙负责后方工作,协助彭德怀西北作战。那么,这一阶段一直在最前线指挥打仗、冲锋陷阵的贺龙,是如何进行他的“配角”之谋呢?

谋全局,坚持党性反对派性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当配角时要谋全局,而不能只谋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贺龙旗帜鲜明,光明磊落,毫不含糊,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绝不搞派性。

1947年3月,国民党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调整军事战略,在晋冀鲁豫、晋察冀和东北战场取守势,集中兵力进攻我北方战场的两翼——山东和陕北两大解放区。其中,陕北战场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其部署是:调集25万大军,其中以胡宗南部5个旅的兵力担负防备任务,以15个旅14万人由宜君、洛川、宜川之线向北担任主攻;同时,以西北行辕所属马鸿逵、马步芳部的10个旅5.4万人由宁夏的银川、甘肃的同心、镇原地区向东,以晋陕绥边区邓宝珊的2个旅1.2万人由榆林向南,担任助攻。此外,调集94架作战飞机配合地面作战。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集中精锐部队攻占延安,妄图摧毁我指挥中枢,以动摇我军心,瓦解我意志,削弱我国际地位;并截断我来自东北之海陆补给线,断绝我外援。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占胶东,切断我军由关外到关内的海陆补给线,乘势一举夺取沂蒙山区。第三步北渡黄河消灭我华北人民解放军。然后,集中力量解决东北问题,全部消灭人民武装力量。而我军在陕北只有4个野战旅约1.7万人,加上3个地方旅等部队近2.6万人。兵力对比我军处于绝对劣势。况且陕甘宁地区地瘠民贫,资源缺乏,难以支持大兵团作战。

延安上空战云密布,气氛十分紧张。3月11日,中共中央召开书记处会议研究作战方针,决定“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主要依靠陕北部队,同时急调晋绥二纵王震部西渡黄河加入西北人民解放军序列。谁来指挥这场大战?陕北部队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按惯例应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贺龙指挥。此时的贺龙正在晋绥忙于执行军委的作战计划。全面内战开始后,国民党傅作义和阎锡山两大集团几十万大军联手对我晋绥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要求首先殲灭阎锡山各部,控制山西高原,使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3个解放区连成一片。贺龙集中兵力发起晋北战役消灭阎锡山一部,解放了山西多个地区,把战争向纵深扩展。虑及此,12日,彭德怀主动向毛泽东请缨:“要立即建立西北战场的指挥机构。贺龙正忙于晋绥事务一时还不能回来。在他还未回延安前,陕北这几个旅加上地方部队和后勤人员也不过两万多人,请主席考虑,是否先由我指挥一下?”毛泽东表态:“很好!”中央书记处的其他几位书记也都赞成。

毛泽东立即与在前方指挥作战的贺龙商量,贺龙十分干脆,同意中央的决定。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陕甘宁地区的野战部队及其他一切部队统归彭、习指挥。

贺龙由主角变成了配角。他深知,这个配角当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战局。早在1946年6月他将晋绥野战部队组成3个纵队:三五八旅、独一旅组成第一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三五九旅、独四旅组成第二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彭绍辉任副司令员,罗贵波任副政委;独二旅、独三旅、独五旅组成第三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委,贺炳炎任副司令员。这些部队包括在陕北的部队都是他直接领导下发展起来且大多是他从湘鄂西、湘鄂川黔、晋绥、晋察冀带出来的,他是这支队伍的代表和旗帜,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与这支部队有深厚感情。他态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其官兵的感情。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个大局他心甘情愿当配角,协助彭德怀打仗。他语重心长地教育各纵队领导:“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哪个人的,要听党的调动。我带过的部队,别人也能指挥。如果别人不能指挥,那就说明我贺龙党性不强!”11月中央军委命令晋绥一纵西渡黄河保卫边区,贺龙二话没说亲自赶到一纵驻地动员部队服从命令执行新任务。次年3月调二纵开赴陕北后晋绥野战军就只剩下一个纵队了,晋绥战场我军兵力就显得更加不足。他又亲赴二纵驻地动员执行命令并把他们送过黄河。他担心自己的老部队闹情绪,让人捎话给一纵司令政委:“你们的任务很光荣,毛主席在陕北,要保证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要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听彭老总的指挥,这样才对得起党和人民。”他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大度,感染了每个官兵。他们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英勇奋战,在彭德怀、习仲勋领导下,一个半月内连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地区伏击作战,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以伤亡22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l.4万余人,初步稳定了西北战局。

习仲勋感动地说:“三战过程中,都是贺总在前线最急需时将弹药、枪械等物资由晋西北组织运过黄河,才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内线作战阶段歼敌两万多人,稳定了战局。”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耳闻目睹了这一过程动情地说:“像这样一纸命令就调整了指挥关系,在旧军队中简直难以想象,而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内,却顺顺当当地处理好了。党对枪杆子领导的有力,军队指挥员之间的团结,真是史无前例的。”

谋团结,补位而不越位

中国人历来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贺龙的做法是:补位而不越位。虽不再直接领导与指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但始终关注它的情况。在贺龙领导下部队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凝聚力很强。归彭德怀统一指挥后因相互间接触不多,一些领导一时不能完全适应彭德怀的领导风格,彼此间难免产生些磨擦和误会,不利于部队的内部团结和军心士气的凝聚。每当出现这种情况贺龙总是主动出来化解他们与彭德怀间的矛盾,协助彭抓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由于误会廖汉生与彭德怀发生磨擦。彭在电话中责骂廖:“一纵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贺龙的脸都让你们丢光了!”二人爭执起来。10月间,在清涧战役期间,贺炳炎不仅在电话中顶撞彭且摔了彭的电话。在此后不久召开的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这二人又与彭德怀激烈冲突表示“不干了!”

对此贺龙十分不安。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他严厉批评了两爱将。会议结束后又特意请习仲勋一道把他俩留下开会并再次严厉批评说:“跟彭总顶牛,要检讨。彭总说了就是命令,必须坚决执行,不管有什么理由、多大困难,都必须坚决执行,没有价钱可讲!”会后他俩主动找彭德怀做了检讨,彭也做了自我批评,表示在指挥方法上要改进。此后他们间再未发生冲突,一直合作密切。在彭德怀指挥下,一纵成为西北野战军能打硬仗的主力,屡立战功。

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二纵参加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道解放了运城,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可进城后没严格执行党的城市政策,违犯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击面过宽把一些不该没收的财物也没收了,侵犯了群众利益,受到周恩来的严厉批评。贺龙寝食不安,觉得他对这支老部队犯错误有责任。他考虑成熟后找到彭德怀主动提出,由他唱红脸到二纵去进行整顿,让彭德怀专心致志地谋划打仗。彭德怀非常感动。

1948年2月初,贺龙风尘仆仆赶到山西新绛县,召集二纵领导开党委会。他首先传达了周恩来讲话精神和野战军前委决议,然后严肃地批评说:“中央和前委一再强调,进城后定要严格执行城市政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你们打了胜仗就翘尾巴了,把党的政策和纪律置之脑后。这样做就是脱离群众,客观上就是帮助敌人。脱离群众,还有什么胜利可言?”他越说越激愤,二纵各级领导惭愧地低下了头。他还住在二纵严厉督促其开展纪律整顿。二纵各级党委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检查错误总结教训,提出整改措施,有力促进了二纵的纪律建设。

4月,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发起西府战役。转战1500多公里歼灭敌军1个整编师师部、6个团及西府各县地方反动武装共2万多人。期间,4月21日我延安地方部队收复延安。虽取得骄人战绩但也暴露出些严重问题。例如,三纵个别指挥员未能坚决执行野战军司令员的命令,在敌优势兵力追堵中几次给野战军造成险势,未能实现战役预期的全部目的。得知这一情况后,贺龙立即从延安赶赴三纵驻地黄龙山区白水县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三纵。在三纵党委扩大会上他严肃指出,虽打了胜仗但要看到,一些干部军事素质、政治水平不高,作风不够顽强。还着重批评个别领导执行命令不坚决,闹不团结,要求他们“虚心检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要怪张三李四,互相埋怨”。在他帮助下三纵各级党委组织开展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批评,揭露矛盾,总结经验教训,增进了团结,提高了认识,作风很快有了好转。

离开三纵他又风尘仆仆来到洛川县土基镇,出席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总结西府战役的经验教训。有少数干部埋怨彭德怀指挥失误,给我军造成一些损失。他在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彭:“我们原准备围洛川打援,但敌人不北进,使我们没饭吃,逼得我们非走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西南。这一行动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他着重尖锐批评了四纵的错误:“西府战役中四纵没按毛主席指示去做。你们不是把两个旅的力量集中起来,而是分散使用,这是轻视敌人”。“我个人认为,应由主要领导负责。”“这次战役中,纵队领导对下面分散兵力、不执行命令是知道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他自己讲的阶级意识不强之外,我认为,这几年边区的和平生活环境对个别纵队领导人起了副作用,对有严重错误的干部不能及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结果使他们犯了更大错误。”贺龙的批评使四纵领导深受教育。

土基会议后西北野战军在黄龙山区进行整训,贺龙不辞辛劳深入各纵同其领导们反复谈心做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坚决服从彭德怀的指挥,团结一致打胜仗。彭德怀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对贺龙说:“你领导的晋绥部队真是好啊,能打仗,听指挥!”

谋使命,争挑重担不争功

1947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枣林沟村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决定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陕主持中央工作;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做前往华北中央委托的工作。此前还成立了后方委员会,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副书记和后方支队司令,转移到晋绥解放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保障工作。

根据会议的这一决定,中共中央和陕甘宁领导机关一部分撤到晋绥解放区,必然增加晋绥解放区的担子。贺龙承担着来自国民党傅作义、阎锡山两大集团的巨大压力,本来兵力就不足,又把精锐部队送到陕北战场,只剩下1个野战纵队、1个骑兵旅及10余个地方团,人力财力物力都非常吃紧。现在他既要不断向陕北战场输送人员、物资,还要配合友邻解放区作战,又要保证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在晋西北机关的工作与安全,保障中共中央与各解放区的交通通畅,晋绥解放区能承担得了如此重的担子吗?

为此,3月底,周恩来特意去山西临县三交镇会见贺龙征求意见。周说,中央后委这个摊子非常大,包括军委总参谋部一、二、三局一部分,军委总卫生部,中央办公厅、城工部、交际处、外事组、立法委员会、妇委、工委等单位,还有许多老同志、妇女和孩子及从国民党统治区撤回的干部等,单位多、人员多、事务多,负担重。在贺龙看来,这是中央对他的信任,完成好中央的重托是他的使命。他坦然地说:“中央把这副担子交给我,再重我也要担起。你放心,我亲自负责保证他们的吃住和安全。”他谈了对中央后委的安排,周恩来非常满意。回陕北后周向毛泽东汇报说:“中央机关到河东以后,贺老总亲自作了安排,安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贺龙尽管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但对中央后委的各方面保障事无巨细亲自决策,保证了中央后委的安全。

为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后的有关任务,部署各战区的协同作战问题,7月21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縣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贺龙带病出席。会前毛泽东专门同他研究了军事部署问题并交予新任务。毛泽东说:“中央原计划陈赓纵队西渡黄河,加入西北野战军作战。根据形势的变化,陈赓部不过黄河直接到豫西去,展开战略反攻并减轻陕北战场的压力,策应刘邓大军南下。这样一来陕北战场得依靠你们晋绥了,无论在军事上、财政上、粮食上都如此,所以,中央考虑由你贺老总来把这两个地区领导起来造成一个统一的后方,也好让彭德怀放手去打仗。没有一个好的后方仗是打不下去的。”其实此后方不仅是西北战场的后方还是中原战场的后方,它搞得如何,直接影响西北战局及我军能否展开战略反攻。千钧重担压在他肩上,他当即表示一切听从中央安排,坚决完成新的使命!会议决定,由贺龙统一领导陕甘宁、晋绥两区的工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31日,中央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8月初,调晋绥三、四纵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同时决定习仲勋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领导西北局,与贺龙共同负责后方的党政军民学等全面工作,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随后,西北野战军取得沙家店大捷,重创胡宗南部,对敌展开反攻。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各战场我军捷报频传。而一向纵横驰骋沙场的贺龙默默无闻承担着后勤保障的任务,充当无名英雄。

贺龙回到晋绥不久就接到毛泽东急电要求向西北野战军火速提供7000至1万石粮食。当时,西北野战军共约6万人,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及游击队约2万余人。仅这8万余人每月至少需粮1.6万多石。此外,晋绥军区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也需要大批粮食。能否保证粮食供应是决定西北战局的关键因素,而陕甘宁、晋绥两区加在一起人口仅400余万,黄土高原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战争不断,筹措这些粮食简直难于上青天。贺龙曾感慨地说:“陕甘宁边区胡宗南部队到处为祸,大片土地荒芜,供给异常困难,加上天灾,绥德地区就有40万人缺粮。河东灾荒也很重,朔县、神府、平鲁基本上没收成。岚县稍好,也只有二成的收成。”为解决粮食困难,他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统一两区财政经济。他亲兼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将两区的银行、贸易公司合并,成立统一的西北农民银行和西北贸易公司。二是对部队实行联合后勤保障,统筹统支。财务部门和供给部门合并,做到财供统一。三是健全组织机构。指示陕甘宁各地成立兵站,由地区专员和县长兼任站长,负责筹粮筹款、运输供应,使野战军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得到供应。四是开辟筹粮新渠道。他通过中共中央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紧急调拨10万石粮食,并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运粮队伍。他亲自到晋南检查运粮工作,看到沿途各地男女老少齐动手车运肩扛、运粮队伍络绎不绝,感动地说:“毛主席说得好,兵民是胜利之本啊!”1948年5月31日,贺龙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上报告说:“河东的抗勤,任务超过了抗日战争的总和。在榆林战斗中,第一、二、六、九、十分区都动员群众背粮。仅临县3个乡就动员了69万人次,其中妇女占32万人次。绥德有部分粮食还是从河南运来的。在晋南也有数万人运粮,运粮的牛车络绎不绝。”王政柱感慨地说:“西北野战军所用的粮食,主要是贺老总组织晋绥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从千里之外运到陕北来的。”贺龙不仅向西北战场运送大量粮食还运送了其他各种军需物资、武器弹药和经费等。仅在西府战役期间,晋绥解放区支援前线农币350亿,银元10万元,黄金1600两,敌币4亿多元,粮食3万石。动员战勤民工120万人次,付出工日373万个,运输牲畜110万头,畜工262万个。

补充兵员也是重要问题,贺龙想尽各种办法,主要措施有:在部队,紧缩机关、充实连队;在老区,动员失散兵员归队;在新区,动员群众参军,组织游击队,千方百计扩大地方兵团。在他努力下,野战军及地方部队迅速扩大。仅1947年一年就有3万人参加野战军,5万人参加地方军。到1949年6月,西北野战军从小河会议时人员不充实的3个纵队两个旅,发展成按三三制编制的18个师6个军2个兵团22万人。

贺龙为保证西北战场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的历史功勋,但他总把功劳归于党中央、毛主席、彭德怀,归于勇敢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绝口不提自己。毛泽东称赞说:“贺老总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守卫边区后方的‘萧何。”1954年彭德怀在接见电影《沙家店》剧组创作人员时说:“光在粮食问题上表现贺龙是不够的。他不顾一切地支援西北战争,非常热情地动员新兵、搞医院、搞粮食,还亲自到部队中去进行鼓动。你们要加强描写他!”与贺龙并肩战斗的习仲勋深情地说:“在贺总领导下,地广人稀、兵员匮乏的陕甘宁、晋绥两区有数十万农民涌进人民解放军,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仅西北地方武装及补充一野者就有十个师,还拨给华北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贺总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史册。”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野战军配角贺龙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配角”也点睛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