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为青春筑梦

2017-05-25 20:03
中华儿女 2017年9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村民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概而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革故鼎新、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科技时代,“工匠”似乎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工匠精神”更是在我们的视野中日渐模糊。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正是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专利”,更是全社会都应积极追求的崇高境界,这是契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工匠精神”是一种气质,产生于每一个专注、认真、坚定的人身上。“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社会的精英不应局限于政治人物、科学人物、文化人物等,各行各业都应提倡“工匠精神”。

当今,年轻人在择业时更需要摒弃浮躁,切忌好高骛远,应俯下身子,刻苦学习,在人生道路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演绎属于自己的最美青春。

“大国工匠不是梦”

2016年5月份,北大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薛逸凡于2014年拍摄的毕业照走红了网络,原来在这张“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里,只有她一个人。这一略显“奇葩”的合照,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古生物学,这是一个连北大人都不一定知晓的专业。而若问曾不被看好出路的薛逸凡如今在做什么,答案是振奋人心的:她已经修完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生物学硕士课程,目前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博士专业录取,带薪攻读博士学位。

而她最初选择古生物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热爱。

无疑,薛逸凡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专业,比起大多数的大学生,近乎是学到了极致、爱到了极致,这或许是“工匠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一种体现。

1991年10月出生的张文良,是辽宁省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年纪轻轻就获得多项荣誉,是个不折不扣的“双料”技能人才。“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技术能手”……这些光环都笼罩在“90后”大男孩张文良的头上。只是在他看来,脚下的路还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问及如何取得这么多荣誉,他说,荣誉背后都是苦练。“每个行业都不容易,要想做好就要吃苦”。

在校学习时,他所学的模具专业实习课以钳工为主,钳工训练枯燥而辛苦,一个站姿就要练很多天。姿势成为定式尤为关键,张文良有心,老师指导正确姿势后,便让同学将他的脚印画出,以后每次练习,就有了标准。从此,深夜空荡荡的车间里,他都“猫”在车间里单练……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张文良第一次参赛就捧回了“雏鹰奖”。

2008年,张文良背起行囊离开家乡,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选择模具专业。那时候的他懵懵懂懂,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

“是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门”。张文良的师傅曲骊打开自己满载荣誉的“宝贝”柜子,荣誉证书多到数不清。他顿时开了窍,做钳工有荣誉感,还能干出一片天地。

张文良说,这种激励一直伴随着他,乃至影响到毕业后的选择。“同学们毕业后都去了大工厂,进行流水作业的操作,但对于专业来讲,就算是转行了,因为没有了手工操作”。而张文良则笃定信念,“一定要把专业走下去”。手握“雏鹰奖”,工作不难找,但他有个条件:给他提供技术提升和参加比赛的机会。

2011年毕业,他和大多数同学选择不同:人家月薪3000,正式工;他工资1200,临时工。可他却认为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苦熬”一年后,2012年的振兴杯,让他的兴趣和热爱开了花,工具钳工第一名。张文良说,毕业后到小企业,短时间看吃了点亏,但从人生长河来看,则是很好的磨练机会。

2013年,张文良被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破格聘用。公司主要制造國家统一发行的各类纪念币,废品率高是个“顽疾”。张文良采取重新打磨等方式,将卡饼率降低了80%。

张文良还记得,2012年第一次参加振兴杯比赛时,其中有项比赛内容是在80毫米见方、8毫米高的钢板上手工制作一颗五角星,参赛选手要把误差缩到最小。“我当时完成的精度是0.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

精准的毫厘,是技术工人精湛的技艺和用心的揣摩。在造币厂,张文良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机器轰隆的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下班后还要到实训基地继续操练,短短一年间,他再次踏上“振兴杯”的赛场。这次,他挑战的是机械设备安装工这一全新工种。离比赛时间仅有三个月,张文良给自己下了硬任务:每周攻下一本专业书。“走心”技工张文良最终获得季军,真正成为拥有两项技能的“双料”高级技师。

“我不仅要做优秀的技术工人,还要做个懂得实践的设计人员”。“90后”大男孩有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说,“大国工匠不是梦。”

基层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人生原则,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在践行“工匠精神”的道路上,有一群大学生,他们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扑下身子,奔向田间,为广袤的农村大地焕发生机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他们眼中,基层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他们将“工匠精神”铭记于心,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加深对基层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利用自己的各方面积极因素为老百姓谋实事、谋好事。

大学生村官王朋川就是其中的一员。一年前,他带着对农村、农民的特殊感情,放弃了每月2万多元的工资收入,从经济发达的广州一所名校毅然来到沂蒙山区的小山村担任大学生村官。这期间,王朋川经历了心理上天与地的落差,现实中困与苦的考验。从看到村民怀疑不信任的眼神那一刻开始,他就决定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帮村民解困排难和创业致富。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由于从校门走出来,直接到农村,受阅历和资源等限制,短时间内“创伟业、做大事”很难,王朋川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认为,脚踏实地为村民办小事办实事,真心为村民服务,也是成功。

王朋川发现,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发展,绝大多数年轻村民家里都购置了电脑安置了网络,但村里没有专门电脑和网络维修店,一旦电脑和网络坏了,要跑几公里到镇上维修,这成了村民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很快,他利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在大泉村建起了以电脑网络维修、政策咨询、网上代购、代办手续为主的“大学生村官服务站”,帮助村民解决这些看起来不起眼,但非常实用重要的事。

如何让村民富起来,过上幸福生活是王朋川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大学里他见识了网络的力量,所以想尝试帮助村民在网上卖农产品,增加收入。为了让村民认识到发展电商线上交易的好處,他协调县镇电商成功者,现身说法,帮村民树立信心。截至目前已培训专题电商十多课时,开设了数家淘宝店、天猫店、微店。注册了村农副产品网店,销售当地产的罐头、金银花、小米等农产品。在他的指导帮助下,已有30多人从事电商,有的月收入突破了万元。作为任职在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王朋川没有豪言壮语、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只有踏踏实实、平凡岗位上的点点滴滴。现在的他,更热爱珍惜农村这片广阔的舞台,在这里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为民服务”。

云南昌宁县鸡飞镇澡塘村鸡飞山,大学生村官王蛟虎的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位于这个山头上。2015年,昌宁县扶贫攻坚拉开帷幕,王蛟虎被抽调至鸡飞镇澡塘村委会工作,经过实地调查,查找相关养殖资料,初步形成了林下生态养殖项目的思路,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山林,率先开始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成品回收、统一品牌打造、统一技术服务“六个统一”与分户养殖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蛟虎说,养殖基地创办之初,他资金靠借、技术靠摸、市场靠闯、时间靠挤,最终咬牙坚持了一年,才算闯过了难关。建场之初,王蛟虎靠借贷10万元起步,本以为投入后应该可以投产了,殊不知还未办完土地流转、场地初建、车辆购置、鸡苗引进,钱就花得差不多了,他只好又贷款,并向亲戚朋友借,先后筹集了40万元不断完善设施、扩大生产。

“与资金的困难比起来,技术方面的难题才是最大的。”王蛟虎说,他一边依靠畜牧兽医部门的力量,一边发挥自己农大毕业的优势,找校友、老师取经,不断结合实践来弥补不足。

“有两次差点坚持不下去了。”王蛟虎说,一次是刚建场时因没有掌握养殖技术,导致数百只半大鸡死亡;另一次是进鸡苗时因技术不到位致1800多只鸡苗死亡。在云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的帮助下,王蛟虎终于找到了原因。他说这两件事让自己越来越明白了技术的重要性,不仅自己潜心总结,还培养了一名专职的技术员,为社员和周边群众做技术服务。

“要实现长远效益,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王蛟虎说,自从合作社成立后,就始终把品质作为追求,坚持走生态化、标准化的路子。在鸡的品质保证上,坚持不添加任何饲料,纯生态放养,足龄10个月以上的才进行销售。对社员养的鸡,他事先就做好约定,如果不按标准养殖就不代售。他对鸡蛋同样有严苛的标准,就是不符合装箱标准的决不装箱。如今,合作社已有入社社员159户,辐射带动鸡飞、翁堵等乡镇的农户养殖。去年,合作社共销售成鸡6000多只,销售土鸡蛋7.5万枚,发放鸡苗3.6万羽,产值达100余万元。他希望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让村民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致富。

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被寄予厚望。然而,在这个全民“双创”的季节,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和警惕。有的创业者变身“PPT演讲达人”,每天不是想着怎样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而是寻思怎么躺在漂亮的PPT上讲好故事,忽悠到百万投资;私募市场上科技板块异常活跃,甚至很多传统行业的大咖也加了进来,做起了砸钱给你的“天使”;一些地方“双创”工作被定了指标、下了任务,甚至搞起了摊派,“大干快上出政绩”……每一天都有前仆后继者,有人正在死去,有人正在重生,不变的是,浮躁与泡沫化每一天都在入侵你我的生活,腐蚀创新创业的沃土。

如此攸关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切不能陷入无边的狂热与迷失。不管是创新一个领域,或是创造一番事业,过程都是极其艰苦的。“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的初始阶段,在打基础的关键时刻,就应该根植于每一位创新创业者的内心,成为在推进“双创”这项重要工作时,应该秉持的沉潜的力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杨成兴年纪轻轻,却凭借不少发明创造被人称为“科技怪才”;他创办多家企业,并立志将创新创业思维带给更多的学生和企业家。他在面临种种选择时始终坚持自我,并在创业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0年8月,杨成兴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市。从小他就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因为好奇心,我就经常忙着搞一些小发明、小探索,比如用铁丝做鱼钩钓鱼,用裸电线接上电池切割泡沫等。但更多的时候,我都被家人和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再加上学习成绩比较差,所以挨批评是家常便饭。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提高了我自主动手的能力。”杨成兴说。

“初一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自己动手发明一个快速充电器。这需要具备比较强的物理学知识。但当时我一门心思就折腾着做了,结果因为掌握的知识不足,导致试验失败,还把家给烧了。后来爸爸还跟妈妈说,这是我给他们做的一道‘好菜。现在想想,我的很多发明创造,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杨成兴说。

2011年,杨成兴参加了重庆市自主招生考试,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录取,成为机电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之后,杨成兴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主要生产自动浇水花盆。

一开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不合格,认识到不足后,他立即决定改进生产线,每一套产品在基地里要至少培育一个月才出货。于是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好评不断。大二时,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创业,杨成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休学。当时父母对他的这个决定很不满意。但是他觉得,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休学期间,杨成兴创立了多家企业,但是很多都失败了。“目前仍在运营的,只有野夫钓鱼项目和蚁世纪公司。拿野夫钓鱼来说,我们成功推出了自己的商城、微商城等电商平台,月入100万元。”如今,杨成兴拥有3家公司,总资产达2700多万元。

杨成兴说:“以前,我立志要当一名发明家和创业家,如今,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下一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领袖型创新创业家。我不想只满足于物质上的创新,我想完成思维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我想把这种创新思维带给更多的大学生和企业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质量,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匠精神都将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动力源泉。它代表着创新时代的气质、踏实、精益求精。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村民
90后大工匠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