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社会心理分析

2017-05-25 21:06刘春梅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普通话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同与追求、随流和畏难等社会心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这些社会心理做好广西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建议: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心理,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境;多途径缓解部分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畏难情绪;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 普通话 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08-03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以下简称推普)的文件。然而,位处祖国边疆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普工作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末,普通话在广西少數民族地区的普及率仍然不高。1998年的“广西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2.6%的受访者还基本不会说普通话。

进入新世纪后,广西的推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广西语委组织了“广西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区中小学校已全部使用普通话进行授课,普通话已成为师生课堂内外交流的首选语言。但是,广西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大部分处于二乙水平(56.39%),二甲及以上水平的只占21.25%,而三甲以下水平的有22.3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广西普通话总体水平不高的事实,特别是广西少数民族,在掌握普通话方面存在更多的难题。如何使广西少数民族掌握的普通话从说得出到说得好,是今后广西推普工作的重点。

关于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韦茂繁和韦树关详细地分析了壮族人民学习普通话的语音难点所在;覃凤余也指出,广西少数民族的普通话语音上存在“夹壮”“夹粤”“夹平”问题,词汇、语法上存在偏离现象;覃如冰则用实验的方法对比了壮族人民的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在声学参数上的差异。

然而,仅从语言之间的差异来研究这个问题是不够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成员对语言的选择既是个性心理的反映,也是社会心理的体现。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问题,不仅要研究语言本身的问题,也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使用者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社会心理表现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使用日益广泛,城镇以上的居民大多数能听、能说普通话。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普通话有主动的向往,也有被动的接受;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据调查,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社会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认同与追求

认同与追求是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对普通话最基本的社会心理表现。这种认同与追求体现在使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上。如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及以上的办公场所,主流的语言都已经由民族语或汉语方言转为普通话(乡镇地区普通话与民族语、汉语方言多语共存)。在大部分的民族自治县或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通话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悄然发展成为大众交流的工具。人们对普通话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普通话,部分家长甚至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专门学习普通话。

广西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心理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促成的。

1.学校教育。据广西语委的资料记载,广西自1998年起要求全区各级教学机构都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此后,普通话不仅被作为语文科目的内容,更被当作学习其他科目必备的工具,得到师生乃至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也因此有机会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系统的普通话教育。如今,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陆续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上说普通话的中坚力量。

2.职业要求。首先,部分职业如教师、播音、主持等对普通话水平有专门的要求,个人要拿到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必须先拿到相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这也促使从事这些职业或有志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说好普通话。其次,政府提倡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开、正式的场合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这也促使人们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再次,广西语言众多,绝大多数互相不能通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要到外地去求学、谋生,或不熟悉某地民族语言的人要到该地区去工作,都要学习普通话,借助普通话进行交流。这也直接促进了普通话在该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3.媒体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媒体,如网络、电视、电影、手机等,而这些大众媒体的主流语言是普通话,人们要想理解这些媒体发布的信息,就必须掌握普通话。这也使得一部分人虽然没有职业要求,也没接受过相关的教育,也会认同和自觉学习普通话。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社会的主流群体把普通话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这种现象无疑会对当地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些基层民众受到影响后,遂产生学习模仿心理,这样也会促使他们认同和追求普通话,自觉学习普通话。

当前正是这种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极大地促进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然而,伴随着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和追求,还有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中的随流和畏难心理。

(二)随流

当前,使用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说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越来越强的普通话语境。但这种普通话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带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这种“地方普通话”只有本地人熟悉,外地人听来往往“不知所云”,十分不利于更广泛的交流。但个体处在这样的语境中,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表现出随流心理。随流也是一种从众。随流心理不仅出现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也出现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个体对周围他人的发音特点和使用习惯的认可和接受上,并使自己的普通话使用表现出与周围他人相似的特点。

随流心理在两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一类是普通话水平较低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成年人没有机会接受到正规的普通话教育,他们学习普通话主要靠模仿周围人和媒体人来习得,尤其是模仿周围人。往往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缺乏必要的辨别和修正能力,只能盲目地随流。另一类是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人。部分接受过普通话培训、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平,而流于一般大众的水准。这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主动的随流。广西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在普通话的送气音、塞擦音、卷舌音、撮口呼、儿化、轻声等内容的学习上容易出现错误,使得整体语音面貌不好。这种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偏误带有普遍性,结果就是整个社区使用相同母语的人普通话语音面貌都不好。一些经过训练,已克服困难,水平已有提高的少数民族,为了不被他人說成异类,会有意地让自己的发音与周围人群的发音一样不标准、不规范。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普通话水平暂时得到提高的少数民族,由于后续练习不够,先前的技能没有稳固下来。他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中,若不注意自己的发音,容易出现水平下降、能力退化的现象,久而久之,语音面貌也退回大众水平。

(三)畏难

畏难心理主要表现在,部分少数民族对一些自身母语系统里没有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恐惧,对改变自己一些顽固的偏误缺少必要的信心。畏难心理尤其表现在一些年纪较大的少数民族教师身上。他们已对自己母语的发音习惯形成定式,又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部分人容易气馁,容易放弃。畏难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学习内容难度大。首先表现为学习困难项目数量多。如前所述,普通话与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除西南官话)在声、韵、调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因此,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节律等都可能是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所在。其次表现为困难项目难度等级高。普通话里的很多项目,在民族语里是没有的,如普通话的翘舌声母zh、ch、sh、r,舌尖韵母[-i],撮口韵母系列,儿化等,在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因此,少数民族在学习这些语言项目时,往往找不到感觉,不知所措,困难重重,畏难心理油然而生。

2.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如上所述,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难度非常大,声韵调都可能出现错误。导致一个错误现象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交错的。广西少数民族要想说好普通话,最好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但目前,他们所能获得的专业指导非常有限。以中小学教师为例,他们基本上只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前接受过有限的培训,之后再无相关的指导。另外,通常的普通话培训由当地的普通话测试员来指导,但据笔者了解,相当部分的测试员并不是语言学专业出身,甚至没有汉语言专业的背景。这样的测试员自身对普通话知识储备不足,对学员的错误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员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这也会加重学员的焦虑,从而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3.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规律。碰到学习中的“高原现象”而不能正确对待。“高原现象”是心理学中一个术语,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有些少数民族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出现了“高原现象”,但不能正确认识,也容易产生挫败心理。学习中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会促使畏难心理的产生。

三、基于少数民族社会心理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工作建议

当前,虽然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总体水平偏低。如何让广西的少数民族掌握的普通话从“说得出”到“说得好”,是广西未来推普工作面临的任务。而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通力合作。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和追求心理是推普的有利因素,应加以保护和利用;而随流和畏难心理则会阻碍他们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应注意引导和克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心理,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境

如果个体的追求与社会的要求相统一,那么这种追求就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进取动力。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如此。当前,广西的少数民族对普通话有强烈的认同和追求心理,这对推普工作非常有利,有关部门应加以积极的保护和利用。政府部门要发挥在推普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制订并完善相关的政策,以推动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普及。除继续施行之前有效的推普政策外,在适当的时候,可把要求的职业范围适当扩大。可利用部分从业人员(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在社区中的特殊影响力,对这些人群的普通话也作适当的要求,这样可逐步提高整个社区的普通话水平。另外,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工作虽已从小抓起,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师本身普通话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据对民族预科班的学生的普通话测试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水平等级并不高。因此,建议在大专院校开设相关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专业指导学生训练。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水平提高快,这样的群体一批又一批地走入社会,将能很快地带动整个社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但须注意的是,在凸显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要注意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提倡说好普通话,不是要歧视和限制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二)多途径缓解部分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畏难情绪

广西的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除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的困难外,也跟普通话在广西的普及时间不长有关,更与他们不能在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接触到普通话有关。对部分有畏难情绪的少数民族,如少数民族教师,应加强引导,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第一,引导少数民族教师树立必要的信心,帮助其找到适当的训练方法,逐步提高。在此过程中,首先,引导少数民族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普通话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应确保正确。其次要引导其克服随流心态,认识到教师的普通话不光对学生,对整个社区都有示范作用,不能随波逐流。再次要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找对方法,坚持练习,逐步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确保少数民族教师能得到足够的有效培训。首先,培训要常态化。不仅要让教师在考证前得到培训,考证后也能得到培训,以保持一定的水平。其次,指导要专业化。培训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再次,活动要经常化。相关活动的支撑也是必要的。如可以经常开展诵读、演讲等可以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活动。

(三)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是一种学习第二语言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若能有正確的理论指导则能事半功倍。因此,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不同的民族语背景的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不同。只有找出他们母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才能找到他们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所在,进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

第二,要加强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影响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原因,除了母语的影响,更有来自地方普通话的影响。这种“地普”实际上是一种“中介语”,严重地阻碍了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来自母语的影响更大,因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虽然属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但不完全等同于对外国语言的学习,不能照搬外国那套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且不同母语的人学习普通话会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曲线。语言教育家要研究这些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以指导实践。

总而言之,认同与追求、随流和畏难是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心理非常有利于普通话在广西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应加以保护和利用。而随流和畏难心理则会影响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要注意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措施,以帮助他们消除或缓解这些不良心态。

【参考文献】

[1]陆红.广西推普问题调查与研究[G]//陈海伦,李连进.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韦茂繁,韦树关.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覃凤余.广西人的普通话面貌[G]//陈海伦,李连进.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4]覃如冰.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教学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2015ZMJ023);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语言文字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世居少数民族普通话语音习得偏误调查研究”(2005ZYG001)

【作者简介】刘春梅(1974— ),女,壮族,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方言、语言教学。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普通话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