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源[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论楚辞对朝鲜文士张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源源[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本文以张维的文集《溪谷集》为重点,以《韩国历代人物传集成》《余之平生学习来历》等涉及其生平事迹或时人评价的资料为参照,主要研究了楚辞对张维文学创作上的影响。经研究,楚辞对张维文学创作上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模拟之作《续天问》的创作和“诗人之赋”创作观点的提倡。
张维 楚辞 文学 影响
《溪谷集》共三十六卷,涉及词赋、表、诗、铭等十余种体裁,其中与楚辞直接相关的篇目近三十篇,涉及面也比较广。既有训诂方面的,如《〈史记·屈原传〉淖字训义》;也有模拟之作,如《续天问》。既有总体论说楚辞或屈原的,如《次韵幽通赋(并序)》;也有对楚辞的某一篇章进行论说的,如《扬马赋抄序》(论及《离骚》)。在《余之平生学习来历》(《溪谷先生漫笔》卷一)中,张维自言:“十六,从外舅仙源公受昌黎文数十篇。读未几,便省古文机括,时时仿效作文词。又读《楚辞》《文选》,学为词赋以应举。”由此可见,张维年少时便熟读《楚辞》,虽说其起初的读书动机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但这也为此后《楚辞》能对张维产生较大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续天问》这一模拟之作我们就可以直接而明显地看出楚辞对张维的影响。张维在序中自言:“昔者屈原既放,彷徨山泽,作为《天问》之篇。……余尝读之,喜其文而赏其志,未尝不慨然以叹。端居览物,乃益有所感发,遂效其体作一篇。”并且对《天问》不吝赞美之辞:“其事怪其理淫,而其文特奇甚,其志又可悲也。”由此可见,正是受屈原精神的感染,才有了《续天问》这一模拟之作。
《续天问》之于《天问》,不仅仅是,“效其体,而是对《天问》的继承与发展。其一,《天问》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大自然的形成、有关神话传说中的各种问题的提问、关于远古时期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夏、商、周的兴亡史,以及对春秋时期几个著名诸侯国的历史的简短提问。《续天问》的内容则涉及:‘造化之玄奥,物理之丛杂,斯文之兴丧,道术之邪正,幽明祸福之故,世道人心之变。’”由此可见,《续天问》在内容上与《天问》有所不同。但是,张维自言“与屈子之所已问者一无及焉”,却也不尽然。《续天问》中所提出的问题总体上可看作是对《天问》中疑问的补充,但也有少数重合之处。例如“何阖而晦?何开而明?”(屈原《天问》)与“谁阖谁辟,而昼夜行?”(张维《续天问》)。再如“东南何亏?”(屈原《天问》)与“东南何缺?”(张维《续天问》)。其二,屈原《天问》长达三百七十余句,第一部分一百一十二句,第二部分二百六十四句,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与之相比,张维的《续天问》篇幅较短,共一百八十四句,提出问题约六十二个。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屈原所作《天问》全篇皆问,一问到底,而张维的《续天问》并不是如此,其篇中除了提出种种疑问,还表达了他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一些思考,例如:“三代之英,继踵比肩。孔孟之没,千五百载而寥焉。”另外,张维还著有《旌烈祠碑铭》,其自言:“系以楚辞一章,以寓迎送神之意。”可见此篇是作者有意仿《九歌》而作。《旌烈祠碑铭》(节选):
第二,“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张维提倡的正是“诗人之赋”。其倡导辞赋创作应当“发于情性,依于规讽”,而这一创作观点正继承了屈原的创作所体现出的优良传统。
虽然屈原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创作观点,但统观《楚辞》,屈原所推许的创作理论已不言而喻,在这里姑且借用张维对《离骚》的评价将其归纳为“发于情性,依于规讽”。屈原给后人留下作品二十余篇,细细品之,无一不是屈原有感而发,无一不旨意深远。例如,代表作《离骚》对自己的才德之高、抱负之大直言不讳,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得执着而坚定;《橘颂》则借助对生于淮南则为橘、迁于淮北则为枳的橘树的歌颂,表达自己深爱故国、深固难徙的情感;而《悲回风》可谓开一代悲秋先河,因凄凉秋色而引起的伤感正与屈原久遭流放、备受摧残后的悲凉、凄楚之心境交相呼应。
张维也没有专篇文章详细地论述自己的创作观点,但仔细研读其所作的多篇序言,他的创作观点便愈来愈鲜明。在《溪谷集》中,他至少三次提及了自己对于辞赋创作的观点。例如,《次韵幽通赋(并序)》(节选):
此处,张维认为班固的《幽通赋》是仿照《离骚》而作的,并赞扬其造语奇奥、托意深远,不是过分注重词句华美、无所寄托的“词人之赋”所能媲美的。此外,张维还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张维自述其《次韵幽通赋》便是有感于此而作的,借以感慨世道之浑浊、祸福之难测、命运之无常,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由此可见,张维倡导辞赋创作在用语奇丽的同时,应寄托讽喻之意,即“诗人之赋”,其典范如《离骚》《幽通赋》。再如,《吊箕子赋 次姜编修韵(并序)》(节选):
张维首先对屈宋、班张之后的一些文士或其当时所处之世的文人所创作的辞赋表现出了不认可的态度,盖因其未能继承屈宋、班张赋作的传统。再者对正使大人出示的《吊箕子赋》不吝赞美之辞,赞其“词旨醇厚”“奇文奥语错落胪列”,而张维自行创作《吊箕子赋》有重整旗鼓之用意,意欲通过自己的创作发扬屈宋、班张的创作传统。由此观之,张维再次强调了优秀的辞赋创作应当具备的特点,即用语奇奥和词旨醇厚。
再如,《扬马赋抄序》(节选):
赋者古诗之流,盖居六义之一焉。诗人之赋丽以则,其言雍容典雅,辞近而指远,故能列于六经,藏于博士官,学士大夫世守而习之。诗变而《离骚》作,《离骚》者南楚怨慕之声也。其音节疾徐,固变于三百篇,若其发于情性,依于规讽,有补于民彝物则之重,无二致焉,即其余事,亦足为辞赋祖矣。(出自《溪谷集》卷五)
观《扬马赋抄序》可见,张维对于辞赋创作的观点已经越来越明朗。张维认为“诗人之赋”能够世代相传相守的原因即“其言雍容典雅,辞近而指远”,接着给予了《离骚》高度评价,赞其为“辞赋祖矣”,原因之一便是《离骚》“发于情性,依于规讽”。这是张维在《溪谷集》第三次提及自己对于辞赋创作的观点了,由此观之,其很好地继承了楚辞所体现出的优良传统,可归其为“发于情性,依于规讽”。
① 李相殷:《韩国历代人物传集成》第4册,民昌文化社1990年版,第3653页。
② 金千镒:《健斋集》附录卷四,《韩国文集丛刊》第47册,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年版,第61页。
③④ 张维:《溪谷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92册,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年版,第19页,第24页。
⑤ 张维:《溪谷集》卷五,《韩国文集丛刊》第92册,民族文化推进会(首尔)1988年版,第87页。
[1]张维.溪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92册)[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
[2]李相殷.韩国历代人物传集成[M].首尔:民昌文化社,1990.
作 者:王源源,南通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