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在唠叨中成长

2017-05-24 14:45陆岩岩
家长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玲小波母亲

□ 陆岩岩

别让孩子在唠叨中成长

□ 陆岩岩

面对唠叨充耳不闻

“整天只会看电视,叫你多看看书,小心以后考不上重点学校。”“明明告诉你要小心的,偏偏还是把水洒到了地上,到底要说多少次才行。”……一回到家,整个屋子都充斥着母亲的唠叨。

在五年级的小波心里,母亲跟“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一件事,她可以反反复复说上好多遍,甚至连续几天还在念叨着。有些话她每天都会说,否则就像活不下去一样。”小波表示,对母亲的唠叨,他就快忍无可忍了。

小波的性格跟父亲一样,不喜欢说太多的话,可是偏偏碰上了一个喜欢唠叨的母亲。有时母亲在厨房里炒菜,嘴里仍然说个不停,与锅盆碗碟相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曲杂乱无章的交响乐。每当这时,小波就会关上房门,或者戴上耳机听音乐,有时还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大大的,只希望不要听到母亲的声音。

渐渐地,小波对母亲的唠叨感到了麻木,产生了免疫力”,对母亲的话全当耳边风。有好多次,母亲吩咐做的事情一句也没听进去,被母亲狠狠地批了一顿:“你这是什么态度,到底有没有听到我说话?”可是小波却反驳:“你整天说来说去,我怎么知道你哪句才是重要的?”结果是母亲更唠叨了,小波也依然故我。

躲避唠叨不愿回家

如果问六年级的小茜最讨厌什么,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讨厌妈妈唠叨,一回到家听到她在不断地说话就烦死了。我真的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妈妈闭上嘴巴。”正是这种厌烦让小茜产生了逃避心理,她开始觉得回家是一件压抑的事情。

小茜每次一回到家,妈妈就会不停地说她,这不对那不行,应该这样那样。她好像做什么事情都不合妈妈的心意,有时候连爸爸也会跟着说,好像她是天下最不听话的孩子。小茜认为,父母的行为不但让她厌烦,而且让她的自信心大受打击。

相比之下,同学小玲的父母就宽容多了,极少干涉小玲的事情。每当小玲做完作业了,小玲的妈妈就会表扬她:“你今天真乖,奖励一根雪糕。”他们还鼓励小玲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父母变成了“聆听者”。

“其实我的学习成绩比小玲好,可是为什么小玲的妈妈经常表扬小玲,而我的妈妈只会唠唠叨叨地指责我的缺点呢?”小茜在委屈的同时开始讨厌家中的氛围,于是每天放学就跟着小玲回家,在小玲家里做完作业,接着看电视,想方设法地延迟回家的时间,有时小玲的妈妈还热情地留她一起吃饭。在小玲的家里,小茜觉得比在自己家还要放松自在。“如果能够生活在小玲家里就好了,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不能像小玲的爸爸妈妈一样呢?”小茜很不解。

唠叨导致逆反心理

母亲的唠叨总会激怒五年级的莹莹,为了抗议,莹莹使出了各种方法进行对抗,例如跟母亲顶嘴、摔东西,结果使生气的母亲更加喋喋不休,批评女儿总是不听教导。

“从我懂事起,妈妈就是这样唠叨,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说上好几遍。我又不是聋子,说一遍我听到就行了嘛。”莹莹说。

可是母亲却说:“有很多事情我已经说过一遍,可你偏偏又忘记了,让我不得不说上几遍。何况我说这么多也是为了你好,你不理解父母教育你的苦心,竟然还埋怨我唠叨。”

“都怪你说得太多了,我听着心里很烦,就容易忘记事情。”莹莹毫不示弱,两个人差点又要吵起来。据了解,莹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母亲吵嘴了。有时碰上学校里发生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里母亲又不停地唠叨,莹莹就会将内心的不满用行为表达出来,例如把书本全部扔到地上,或者大力地踢打房门。

面对莹莹的叛逆行为,妈妈伤透了脑筋:“天哪,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女儿,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妈妈已经打算带莹莹去进行心理咨询了,但莹莹毫不留情地反驳:“真正要看心理医生的是你!”把唠叨改为实际的交流和鼓励

孩子们的这些态度是一种对抗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对父母感到害怕造成的后果。

父母要把唠叨改为实际的交流和鼓励,适可而止地进行忠告,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反感。如果孩子不听劝,就要其承担后果,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命令变成请求和启发,进行旁敲侧击,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做,不会觉得那是唠叨。

想让孩子做得好,不是说得多就有用的。父母不要经常唠叨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夸大孩子的优点,具体地赞扬孩子。不要简单地赞扬他“真乖”,而是要详细说出他做对的地方。父母要照顾孩子的感受,不要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批评孩子,也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表扬别人的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能只会说孩子,自己要在道德和行为上进行言传身教,作出好的表率。有些父母的要求不太合适孩子,例如过高的期望只会给孩子带来“无望”,孩子就会作出极端的反应行为。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互相理解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权威者的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孩子的心理习惯了。

建议父母在育儿方面要“少一点说教,露出点微笑,多给点空间。”多给孩子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发扬他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处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只需要启发孩子,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孩子。

家长情绪不佳时不宜教育孩子

孩子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反感甚至产生逃避行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增强,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对于父母的唠叨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管制,因此产生反感心理。同时进入青春期也会产生一种闭锁心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太多的东西,父母的过多管教会导致孩子产生抗拒心理。

另一方面,这也是孩子面临压力的一种体现。人在面临压力时容易烦躁,小孩子也不例外,在学校里面主要是以学习为主,老师的管教已经很严格,回到家本来可以放松了,可是父母又会对其唠叨,心里就会特别烦。

家长要改变唠叨这种习惯,了解孩子的心态特点和情绪。在进入青春期前,家长说什么孩子还会听听,如果进入了青春期,家长对他的影响逐渐下降,同伴对其的影响却比较大,这时家长千万不要采用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可以采用同学的看法和影响力来说服他,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此外,家长要以民主平等的沟通方式教育孩子。假如家长有“高高在上”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这样说出来的话孩子很容易会反感。另外,有些家长可能会把自身不良情绪通过唠叨发泄出来,融入对孩子的教育中,无形中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所以当家长在情绪不佳时,不要带着负面感情教育孩子,应等到情绪好的时候再进行教育。

(责编 李 君)

猜你喜欢
小玲小波母亲
基于多小波变换和奇异值分解的声发射信号降噪方法
构造Daubechies小波的一些注记
基于MATLAB的小波降噪研究
神秘的啼哭声
基于改进的G-SVS LMS 与冗余提升小波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给母亲的信
可可西里没有海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