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品质

2017-05-24 16:35农倩蕾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交流思维数学

农倩蕾

思维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思维伴随着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的整个过程。思维同时也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稳定的反映。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反映出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用一组三角形,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观点被称为"朗道三角"。三角形的底边代表基础知识宽实,三角形的项角尖代表头脑敏锐,思维敏捷。基础知识虽宽实,但头脑不灵活,思维不敏捷的人,只能成为知识储蓄罐,不会有大的发明,大的发现。只有基础知识宽实,头脑敏锐,思维敏捷的人才能够做出重大发现。朗道三角观点告诉我们,注意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对思考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逻辑性、可逆性、创造性。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同步发展。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维

观察和操作,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感性认识是思维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基石。只有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实践出真知,从而也培养学生爱思维,会思维的能力。从人的大脑的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是掌管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在常规教学中,使用大脑“重左轻右”的倾向比较突出,这就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动手操作是开发和利用右脑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其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和谐发展,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彩色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分一分,分完之后,把分类的依据与同桌交流一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显然,这对于事物的全方位认知是很有好处的。这将使学生获得知识表现,获得感性认识,为提高思维质量提供思考养料。

二、在质疑问难中启迪思维

从原有的教学基础出发,通过直觉或逻辑的手段提出数学问题,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质疑的时机,把问题摆出来,使学生围绕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解疑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针对一道数学问题,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通过教师质疑,学生发散思维去解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思维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三、促进参与,在争议,交流中思考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国际上的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以及经济上的一体化,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

1.争议与交流是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上,针对一道数学问题,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2.成果展示,交流是的思维的再现,反思的推动力。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

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10的组成方法很多,学生自己一个人想不全。于是,就让同桌之间合作完成,并提出要求──看哪一组想得最全。同桌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合作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在争议,交流中学生自己探索寻求答案的同时达到了交流思维成果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1.独立思考,养成习惯

不要用老师自已的标准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做作业时,没必要时不要帮助学生确定思路,也不要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参考答案。让学生在规定之下自由地发挥。八仙过海,尽显其能。不要指手划脚,过多干涉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得。

2.多元思考,一題多解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由一个问题思考多个解题方法,多个解决途径,得出多种结果。一幅相同的图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读出不同的韵味。同样,同一道题,不同的思考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出示9+5=?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 9+5的得数是多少。学生在略微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

只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脑子灵活,反应迅速。思维的敏捷性需要多加实践,加强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方法,应把认识式训练、理解式训练、巩固式训练、多变式训练、应用式训练、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有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避免方式死板,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种现象,多种判断,不默守陈规。

4.创造思考,发挥想象。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它是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逻辑性、可逆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知识是思维的对象,学生是思维的主体,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就要使思维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着眼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而要解决教学思想这一根本问题。只有从学生的思维主体这一认识出发,才能在全部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教学过程始终是思维主体的参与过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课堂教学永远不应一刀切,应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各自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自编习题,特别是自编应用题,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中,出示部分数学信息,教师在教学时不给任何提示,而让学生观察,思考:根据信息,我们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学生就会根据自由选择的信息,列出各种的算式。

总之,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还要注意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正确的记忆方法,科学的用脑等方面的辅助作用。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有阶段,有目的地培养,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交流思维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