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2017-05-24 23:47康秀娟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秦王蔺相如读书

康秀娟

课堂提问是任何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双向交流。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提问的一点粗浅的策略。

一、巧设悬念,提问要“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的教学时,有些学生感觉这株大榕树普通。我想:它真的普通吗?独木成林,高大茂盛,充满生机,它是大自然最神奇的树种之一,成群的鸟儿在此安家,其乐融融,这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们喜欢上这“鸟的天堂”,真正走入文本。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我带领着学生充分感受了大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和早晨热闹的场面,一静一动,对比鲜明。紧跟着我抛出疑问:为何作者两次见到的鸟的天堂会不一样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此时下课铃声已响,同学们却似乎意犹未尽,课间也在积极地交流。原来,大榕树不仅枝叶繁茂,鸟儿们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与周围的人们友好相处,“人爱鸟,鸟近人”!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提问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探究的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突破重难点,提问要“准”。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部分采用是非问、特指问、填空问,例如“这场雪大不大?”“从这句话看出是什么季节?”“雨来是哪个地方人?”“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在哪里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没有思考价值。长此而问,让学生对文本依赖于老师的“启发”,这样的“问”没有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不能突破重难点,也不能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因而,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直奔主题,设计有思考价值和空间的问题,避免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次在“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同是《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了突破作者写的“童年读书、作文的事”这一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从读书中悟出的道理,当教到作者酷爱读书从中受益匪浅这一部分时,一个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怎样喜欢读书的?作者在班上得到了什么?”结果得到的是学生的沉寂。而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哪些词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生:如饥似渴、醉心。师:作者由爱读书有什么样的收获?生: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师:从课文中哪里看出?生1:我得到了报偿。生2:拓展了我的想象力。3:构想了种种神话传说。师:作者具体写了哪件事从中受益的?生:《秋天来了》得了“优甲”,并在班上范读。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篇作文的?生:是作者爱读书后别出心裁写出的。师:怎么看出别出心裁?生1:“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生2:“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師:由作者的作文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呢?生:有仙女的仙境、天高气爽的秋天、硕果累累的秋天、瓜果飘香的秋天……师:作者能写出美丽的秋天,写出那么美的作文,这是因为作者酷爱读书,悟出道理——生齐读:“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该老师富有创意的提问设计,选准问点,指导学生品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把握课文的切入口,提问题精炼干脆,“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这个教学重难点很快就让学生把握了,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三、引导思考,提问要“活”。

提问能够启发孩子的心智,激发孩子进行积极思考来解决疑问,课堂氛围就活跃、融洽了。我们可以从王崧舟老师《草船借箭》的课堂中领略到一番。师:同学们,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生:可以看《三国演义》。生:可以上网查询。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解决。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康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做好旁批,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四、开发智能,提问要“有序”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在教授《将相和》一课中,当教到蔺相如在渑池会“智斗秦王”的时候,我说:“从这个故事体现蔺相如什么品质?”学生一下子被我的这个问题问呆了。我知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回答的确很难,需要用我的语言来为学生铺平道路:“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是怎样反击?”接着我用课件展示课文语句: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再指导朗读,“哪些词是写他的神态、言行的?”学生再读课文后,很快找出“捧着、跪、声色俱厉”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声色俱厉”,“谁能读出蔺相如的‘声色俱厉?”“你从蔺相如的那些语言、行为中看出什么?生1:蔺相如很勇敢不怕强权,临危不惧。生2:他很热爱赵国,敢于维护国家尊严。生3:他对秦王的语言,表里彬彬有礼却不容质否、没得商量。生4:他会利用自己的智慧维护国家尊严,有力反击秦王。师:面对威震四海的秦王,从蔺相如的表现、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生齐:“智勇双全!”这一个提问适时适度,在老师的语言引领下层层推进,通过教师的适时适度点拨,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因而,老师难易有序的提问,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源于文本而走出文本,预约课堂的精彩。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掌握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技巧,将来的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猜你喜欢
秦王蔺相如读书
负荆请罪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将相和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负荆请罪
我们一起读书吧
负荆请罪
读书为了什么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