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时时刻刻受到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限制,网络上多种多样的信息,为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捷,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如今,大学生的生活已被互联网模式彻底改变,因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其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当今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已被互联网模式,如手机终端、云端和PC终端彻底改变。据中国互联网网络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的网民数量占全国网民数量的百分之二十多,且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模式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如何对移动互联网的特征进行探讨,如何探索移动互联网模式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模式教育的新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
一、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利用手机终端来访问移动互联网或因特网上的信息,就是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目前,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已经非常普遍,在传统因特网的自然延伸下,手机智能终端和无线移动技术成为其应用的最大特点。在对传统网络优势进行保持的同时,为适应其便捷、小而轻的特点,移动终端APP应用的技术也得以开发,成燎原之势发展。就目前移动终端的发展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已逐渐趋于完善,其越来越快的信息传播能力,不仅为网民个人的使用提供便捷的服务,也为企业的商务、政府的政务甚至是国家的国务信息传递交流提供优质的服务。现实表明,本世纪的最主流新媒体非移动互联网莫属[1]。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信息传播受众覆盖面广
在移动互动网时代背景下,其受众覆盖面及其广泛。比如,明星拥有上千万的粉丝,其发送的一条微博可以在短时间迅速传遍全国,可被受众评论或转发几十万次,被高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受众看见,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现场的目击者与参与者[2]。此外,近几年微信使用人数的增多使微信公众号功能得以迅速发展,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成员更是无法估算。因此,信息传播受众覆盖面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二)信息传播受众的参与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几何爆炸模式和网状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由上至下逐级分散的传播模式。由各种社交软件组成的手机终端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每个网民都是主动参与者的目标。例如,一个微博账号可以随时选择关注的对象,一个微信账号可以关注几十个公众号,网民成为选择接收各种信息的主体。在此种环境下,人们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3],即可以对于网上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也可以针对每件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达到资源共享,还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打破地域性。因此,网民不再是名观望者,其可以随时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环境中,增强了信息的互动性。
(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导致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也使信息传播更有效率。比如,微博状态发表的字数限制,及更新微信朋友圈发表的动态都有字数方面的限制,此种限制都是为了在生活水平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创造一种“短快”的传播环境,以适用于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网民在短时间内对想要发表的内容进行简单陈述并快速发布,从而更新相关信息,有利于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信息内容,而且消化信息过程短,节省时间,这一过程就表现了即时性的信息传播特征[4]。
(四)传播方式的一体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即将被手机终端的不断普及和手机4G网络的发展等方面相关技术的逐渐完善而被取代。便携式终端随时随地互联、快速传播信息的传播特点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传播者及受众之间的传播时空限制,为信息的有效互动性提供了方便。此外,移动设备云端等技术更是打破了信息的局限性,提供有效分享传播信息的技术,推动了传播方式由多体化向一体化的迈进。此种一体化的传播特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
(一)移动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个性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群体提供便利,解放思想表达,组织小型聚會,畅所欲言的谈话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了一定的释放空间。大学生的个性化在互联网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延伸[5],比如豆瓣,知乎等APP,在使大学生个性化得到表达的时候,其为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见识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在网络越来越深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得到了创新,行为习惯方式得到了改变,足以证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虽然大学生的个性可以在互联网中得到展示,但是移动互联网中多方面的信息和服务使大学生对网络越来越依赖,造成有问题找百度等寻求网络帮助的现象愈发严重。此外,移动网络覆盖的广泛性和日益泛滥的信息传播,使大学生对于个性的需要在移动网络世界里得以充分满足,而造成大学生对于移动手机和电脑网络越来越依赖,花费在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的状况。
(二)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平台
由于大学教育方式主要是老师给学生讲述内容庞大而枯燥的专业知识,其教学模式的单一,与社会脱节的教学内容,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都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个性没有得以展现的平台,抑制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想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方面进行改革。建立新颖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交流少的弊端,增进师生互动机会,更好的交流师生感情,从而改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新颖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准确的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更新的追求,和渴望展示个性化的心理,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排斥心理,从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普及,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6]。
四、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及政治优势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和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在发生巨大转变的受众需求的情况下,增强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突出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毫不动摇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将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完善与大学生需求紧密相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互动性和有趣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呆板性进行调整,尽量减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麻木态度和抵触心理[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在原有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将历史性与时代性、灵活性和原则性特征完美结合,增强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而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设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平台
信息传播方式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变革,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与时俱进的完善是其取得显著成果的有效方式。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建设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平台。比如,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创建学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由教师或学生直接负责,在微博及微信订阅号上将学校的最新动态进行发布,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学校通过建设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方式,可以在其平台上实时发布有关学校及社会发展狀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等具备正能量内容,有利于拉近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减少其抗拒心理,也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隐形的传播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不仅社会信息的传播发生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融合新时代特点,改变其传统生硬刻板的方式是改变的首要任务。典型的隐形传播方式就是贴合受众心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传播方式[8]。比如,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传达到移动终端上,使受众在无意中接受知识,对所接受的知识有新的理解。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采用隐形的传播方式。
(四)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性
自上而下单级传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出入,因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也要从多方面展开,真正考虑大学生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提升大学生参与兴趣,给予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充足互动空间,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五、结论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及处事方式都收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而针对此种现象,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也就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对移动互联网一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有着刻不容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文波.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01:100-101.
[2]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04:58-61.
[3]赵效萍.移动互联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4,12:273-274.
[4]刘辉,宇文利.APP: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60-63.
[5]高凯.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6,03:62-63.
[6]吴志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3:341.
[7]董文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管理研究[J].新闻战线,2015,02:101-102.
[8]李凡凡,张春艳,肖瑱.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10: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