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载体,也是发现精彩和新鲜内容的重要依据。基于文本导读,教师要注重把握好类文引导、引经据典和读写结合等几个方面,使学生在深度解读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维灵感。基于文本导读的重要价值,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做他们的“引路人”,有更多实际意义:一方面,能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让他们在自主搜集相应的背景资料中产生丰富的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内容,能够有针对性地挖掘更多深度素材,更能調动学生增强自我感知与领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一、类文引导,旁征博引
类文引导能让学生在自主搜集相应的素材资料中做到灵活运用,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通过类文引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感知,定能使阅读教学富有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充分领略文本的文学性中获得更多感悟。运用类文引导能使学生不再将依赖教材作为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
如在学习《语文读本》中莫言的《小说的气味》一文时,教师不妨向学生推荐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在学生感知莫言寻根文学特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剖析其作品的“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让他们从所谓的草根人物身上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旨趣,并努力发掘出乡土民间蕴含的狂欢精神。
突出类文引导,能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不一样的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素材库。教师在类文引导中,多结合学生理解感知能力的差异,从他们想读的内容出发,多进行精选阅读素材、优化摘抄笔记、撰写读后感悟等策略指导,帮助他们在不断融合教材文本的认知积累中进一步拓展延伸,开阔视野和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揣摩不同类型文本的构思和主旨,能改变传统的被动式阅读学习的尴尬格局,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阅读,帮助他们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新鲜语感。
二、引经据典,感悟精妙
多关注经典作品,让学生从名家大师的作品中深谙其中的韵味和内涵,定能使阅读富有深度和意义。引经据典能让学生与名家大师对话,让他们在不断品味名著“弦外之音”的过程中,产生更为鲜明的顿悟之感,让他们有更多不一样的精彩发现。
引经据典让名作的人文性得以熠熠生辉。如除了关注江苏省高考九部名著以及鲁迅、老舍等名家大师的经典著作外,还应该多关注一些当代作家作品。如当今文坛上陈忠实的《白鹿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贾平凹的《废都》等。上述经典作品,能让学生在品味各种不同文化大餐的基础上,更加津津有味地回顾已读过的名著经典,使他们在各种文化潮流的碰撞中激活自身的思维灵感。研读名家经典著作基础上的教学活化能使学生在自我深化感悟中发现更多的新鲜与不同。教师以名著经典引领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探知,定能使学生在不断感悟中积累丰厚的认知情感。
引经据典,突出阅读引导的名作和经典,要求教师以名家的经典片段为风向标,注重时代性和多元化,让学生在紧扣时代发展和把握时代命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不一样的感知。多关注当代名家,如季羡林、池莉、周国平等,让学生在不断梳理名作经典的精华中有更多自我归纳和深入总结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体悟精彩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深度感知和体验。
三、读写结合,个性解读
读写不分家,这是语文教学的重心。以读为起点,注重运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获得深度感知,能改变单纯依赖语言信息输入的教学格局,帮助学生在自主摘录相关的信息中获得更多感知。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能让学生将读什么和得什么进行有机融合,使得阅读更有深度。
读写结合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深层理解感知。如在学习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时,教师可结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名人哲言对现在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得人心者得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导学生从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观角度深入探究,帮助他们从相应的“反对暴政、关爱民生”的思想去深入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并将自己的思考感悟以短评的书面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阅读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自然会豁然开朗。
读写结合,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个性思维体验,使得他们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教师遵从学生在阅读同一文本后提出不同的观点,多给他们合作探讨以及主题辩论的机会,能够帮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感悟,增强他们综合运用文本素材进行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文本导读,关注文本阅读的多样化、经典性和导向性,注重类文引导、引经据典和读写结合等文本导读的策略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更有利于他们在自主阅读中发现更多精彩,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积累丰富的语感和写作素材。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