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章,杨元青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委员会,江苏泰州 225500)
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差异研究
杜华章,杨元青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委员会,江苏泰州 225500)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现阶段江苏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之一。运用区位商统计分析方法,实证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13个地级市和42个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农业产业区位商变化趋势各具特点;各地级市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差异;全省42个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优势区域数量与强度、调整幅度与调整方向等方面。基于此,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供给结构适应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差别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等推进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区位商分析法;江苏省
21世纪以来,江苏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十二年增产,从数量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但从结构上看,部分农产品仍存在品种与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等问题(王利云,2016)。另一方面,江苏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生产成本“地板”抬高、资源环境“夹板”变硬的“三板”约束,以及农业生产效益下滑、农民增收乏力双重压力(吴曼等,2016)。2017年中央和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均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只有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才能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由于区域间经济、自然资源、社会条件等因素不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重点和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杨立勋等,2013)。因此,研究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点和规律,对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特点是反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研究较多。苗齐等(2002)、潘雄锋等(2008)和闫建伟(2016)分别利用结构差异指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区位商分析法实证研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变化情况。马期茂等(2011)、王妍等(2015)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对全国和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产值作关联分析,提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相关建议。近年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研究较少,仅金兴等(2014)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研究江苏省2003~2012年各地级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竞争力,发现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产业结构与区位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提出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基于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产业统计截面数据,运用区位商统计分析方法,从多区域、多产业地区间差异比较分析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状况,并提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与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随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2015年江苏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7 030.76亿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山东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3 561.34万吨,居全国第五,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从农业发展总量看,江苏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00年1 869.73亿元增至2015年7 030.76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率9.23%。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分别为3 722.10、129.09、1 262.09和1 517.51亿元,较2000年分别增加239.60%、327.88%、193.15%和384.81%(江苏省统计局,2001~2016)。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例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58.62%、1.61%、23.03%和16.74%分别调整至2015年56.13%、1.95%、19.03%和22.89%。由此可见,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渔业和林业总产值比重分别增加6.15和0.34个百分点,畜牧业和种植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下降4.00和2.49个百分点(见图1)。2000年以来,江苏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与生态特点,经多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力优化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基本形成稻麦、蔬菜、畜禽、水产4大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基本符合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农产品需求,符合引导农民增收的结构调整方向(沈贵银,2016)。
图1 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指标为2000~2015年江苏省及其三大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13个地级市和42个县(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数据来源于2001~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区位商统计分析法测算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差异。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该部门产值在全区域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刘晓红等,2006)。具体到江苏省农业经济结构中,某地区某农业产业区位商为Sij,即一个地区特定产业产值占该地区农业总产值比重与全省该特定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重间的比值,表达式为:
其中,Lij为第i地区第j个产业的产值,i为第i个地区(i=1,2,3,…,n);j为第j个产业(j=1,2, 3,…,m);Sij为i地区j产业区位商。若Sij>1,说明该地区某种农业产业专业化、集中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则该产业在农业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若Sij=1,该产业无明显优势;若Sij<1,该产业处于劣势。
(一)江苏省三大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差异分析
根据区位商统计分析方法计算2000~2015年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区位商值,并绘制曲线图(见图2~图5)。
图2 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种植业区位商
图3 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林业区位商
图4 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畜牧业区位商
图5 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渔业区位商
由图2可知,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种植业区位商差异明显。苏中地区区位商最低,均小于1,2008年出现最低值0.87,说明苏中地区种植业为劣势产业。比较苏南和苏北地区,除2006年特殊年份外,苏南地区种植业区位商呈先降后升态势,其中2002~2010年区位商小于1,2011年起大于1且呈上升趋势;苏北地区种植业区位商均大于1,呈先升后降态势,2013年起苏南超过苏北。说明目前苏南、苏北两地区种植业均为优势产业,苏南地区种植业规模虽最小,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呈效益优势,而苏北地区主要靠种植业规模优势。
由图3可知,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林业区位商差异较大。苏南地区林业区位商仅2000 和2003年小于1,其余年份均大于1,且从2004年起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最大值1.87,说明苏南地区近十年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林业成为明显优势产业。苏中地区除特殊年份2006年外,林业区位商均小于1,且从2002年(最大值0.81)起呈下降趋势,2014年达最小值0.45,说明苏中地区林业为劣势产业。苏北地区林业区位商2000~2008年中有6年大于1,其后区位商均小于1,且呈下降趋势,说明苏北地区林业产业基础较好,但近年逐渐成为劣势产业。
由图4可知,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畜牧业区位商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区位商均小于1,2000~2006年稳定在0.8~0.9,其后呈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降至最小值0.58,说明苏南地区畜牧业始终为劣势产业,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苏南地区畜牧业受土地限制、成本上升和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制约,苏北主产区、苏南主销区产销格局更明显(黄炎,2015)。苏中地区畜牧业区位商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其间2003~2010年区位商大于1,2011年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区位商稳定在0.96~1.00,说明目前苏中地区畜牧业产业处于劣势。苏北地区畜牧业区位商呈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区位商接近1或大于1,2006年达最小值0.99,其后呈不断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优势产业。
由图5可知,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渔业区位商变化明显。除2006年特殊年份外,苏南、苏中地区渔业区位商均大于1,2008年后苏中地区区位商大于苏南地区,说明渔业在苏南、苏中地区为优势产业,苏中地区优势更明显,主要得益于近年苏中地区特种水产(河蟹、小龙虾等)快速发展,为该地区渔业产业优势奠定基础。苏北地区渔业区位商稳定在0.75~0.82,说明苏北地区渔业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维持较稳定状态。
总体而言,2000~2015年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各农业产业区位商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苏南地区种植业和渔业区位商变化幅度较小,保持优势产业地位,但种植业优势不显著;林业产业调整幅度较大,区位商增加1.02,成为优势较明显产业;畜牧业一直是苏南地区劣势产业,区位商下降0.23,劣势加剧。因此,苏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林业(正向调整)和畜牧业(负向调整)。苏中地区各农业产业区位商变化幅度均较小,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区位商略有下降,均为劣势产业,其中林业产业劣势更明显,渔业区位商略有增加,保持优势产业地位。因此,苏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苏北地区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区位商变化幅度较小,种植业和畜牧业保持优势产业地位,渔业仍为劣势产业,林业产业区位商降幅较大,由优势产业转为劣势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林业,为负向调整。
(二)江苏省地级市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差异分析
为从地级市层面分析区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差异,根据区位商统计分析方法计算2000、2005、2010和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区位商值(见表1~4)。
表1 江苏省13市主要年份种植业产业区位商变化情况
由表1中2015年与2000年种植业区位商比较可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6市区位商增加,7市区位商下降。苏南5市中,南京种植业由劣势产业升为优势产业,苏州则由优势产业降为劣势产业,区位商降幅0.1732,其余3市仍保持优势。苏中3市中,泰州种植业由劣势产业升为优势,其余2市仍持续劣势,区位商降幅不大。苏北5市中,连云港市种植业由优势产业降为劣势产业,区位商降幅0.1267;徐州、淮安和宿迁市保持优势产业,区位商有升有降,其中淮安市种植业区位商增幅0.1403;盐城市为持续劣势,区位商略有下降。
表2 江苏省13市主要年份林业产业区位商变化情况
表3 江苏省13市主要年份畜牧业产业区位商变化情况
由表2中2015年与2000年林业区位商比较可知,江苏省苏南5市中仅常州林业区位商下降0.3555,产业劣势更明显,其余4市林业产业区位商均增加0.5以上,无锡、苏州市由劣势产业升为优势产业,区位商分别增加1.8038和2.0031,产业优势突出;南京和镇江市林业继续保持优势,区位商增加0.5559和0.5157,总体上林业成为苏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苏中地区扬州、南通2市林业持续劣势,区位商变化幅度较小,泰州林业产业由优势降为劣势,区位商下降0.8264,林业成为苏中地区弱势产业。苏北5市中宿迁市林业保持优势产业地位,但区位商降幅较大(0.8066);徐州、淮安市林业由优势产业降为劣势产业,区位商降幅分别为0.9440和0.3194,连云港、盐城市林业保持劣势产业,区位商变化幅度较小。
由表3中2015年与2000年畜牧业区位商比较可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7市畜牧业区位商增加,6市区位商下降。苏南5市中,南京、无锡市畜牧业由优势产业降为劣势产业,区位商降幅分别为0.5312和0.5620;苏州、常州和镇江3市畜牧业持续劣势,苏州市区位商降幅0.1280,其余2市区位商略有增加。总体上苏南地区畜牧业为劣势产业,区位商相对较低。苏中3市畜牧业分化明显,扬州、泰州市由优势产业降为劣势产业,区位商分别下降0.2539和0.1521;南通市则由劣势产业上升为优势产业,区位商增加0.1951,但苏中地区畜牧业总体上已无明显优势。苏北5市中徐州、淮安和盐城市畜牧业保持优势产业,连云港和宿迁市持续劣势,除淮安市畜牧业区位商略有下降外,其余4市区位商均不同程度上升,总体上苏北地区畜牧业具有一定优势。
表4 江苏省13市主要年份渔业产业区位商变化情况
(三)江苏省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差异分析
运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分析2000年和2015年江苏省42个县(市)(其中苏南10个、苏中11个、苏北21个)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区位商值(见表5)。表5中区位商值反映2000~2015年江苏省42个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空变化特点。
表5 2000~2015年江苏省42个县(市)农业各产业区位商变化情况
续表5
1.优势区域分析
根据各县(市)区位商值及时间变化可判断各农业产业主要优势区域(县域)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江苏省农业产业优势区域调整特点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优势区域数量变化。2000~2015年江苏省种植业优势区域数量由25个减至22个,其中苏中2个、苏北2个县(市)升为优势区域,而7个优势区域(苏南2个,苏北5个)降为劣势区域;林业优势区域由20个增至24个,10个县(市)升为林业优势区域(苏南6个、苏中1个、苏北3个),6个县(市)降为林业劣势区域(苏南1个、苏中2个、苏北3个);畜牧业优势区域由17个增至24个,8个县(市)由劣势区域转为优势区域(苏南1个、苏中1个、苏北6个),仅苏中1个县(市)由优势降为劣势区域;渔业优势区域总数由19个县(市)减至13个,减少6个,无区域由劣势转为优势区域,而苏南2个县(市)和苏北4个县(市)由优势区域降为劣势区域。二是优势区域强度变化。各优势产业区位商增加的视为产业优势区域加强。种植业优势区域共14个县(市)得到加强,其中苏南3个、苏中4个、苏北7个;林业优势区域共19个县(市)得到加强,其中苏南9个、苏中1个、苏北9个;畜牧业优势区域共22个县(市)得到加强,其中苏南1个、苏中6个、苏北15个;渔业优势区域3个县(市)得到加强,其中苏南2个、苏中1个。总体上,江苏省畜牧业和林业优势区域数量及调整强度增加,而种植业和渔业优势区域数量及调整强度相对减弱,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差异较明显。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分析
根据2000~2015年江苏省42个县(市)各农业产业类型区位商变化情况,以各产业2015年区位商与2000年相应产业区位商差的绝对值|S|为依据,将各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分为6个层次:调整幅度较小(0<|S|≤0.10)、调整幅度小(0.10<|S|≤0.30)、调整幅度中等(0.30<|S|≤0.50)、调整幅度大(0.50<|S|≤0.80)、调整幅度较大(0.80<|S|≤1.00)和调整幅度极大(|S|>1.00)。各层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的区域(县(市))数见表6。
表6 2000~2015年江苏省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及方向
由表6可知,仅2县(市)种植业调整幅度达中等层次,26个县(市)调整幅度较小,14个县(市)调整幅度小。总体上,种植业结构调整幅度最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一方面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粮食、蔬菜等生活性农产品消费需求弹性很小,加之政府宏观政策调节,限制种植业生产大起大落。林业调整幅度最大,远高于其他产业。调整幅度达中等层次以上的县(市)共30个,其中13个县(市)调整幅度极大(苏南7个、苏中2个、苏北4个),苏南林业资源丰富且交通发达的县(市)借助国家林业优惠政策,大力拓展林业产业,一些不具备林业资源优势的地区也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转向林业产业,更注重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畜牧业调整幅度达中等以上的县(市)共19个(苏南5个、苏中2个、苏北12个),23个县(市)畜牧业调整幅度较小或小。渔业调整幅度达中等以上的县(市)共12个(苏南3个、苏中2个、苏北7个),其余县(市)调整幅度较小或小,总体上渔业产业调整幅度较小。因此,全省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
也就是从那次,我的书娟姨妈坚定了她的信念,无论赵玉墨变得如何不像赵玉墨,她一定会找到她和她十二个姐妹的下落。有些她是从日本记者的记载中找到的,有些是她跟日本老兵聊出来的,最大一部分,是她几十年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民间搜寻到的。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方向性。某区域某农业产业年度间区位商增加,代表该产业为正向调整,反之为负向调整。比较江苏省42个县(市)2015年与2000年各农业产业区位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见表6。种植业19个县(市)正向调整,23个县(市)负向调整,其中苏南7个县(市)负向调整。随江苏省城镇化进程加快,种植面积逐步缩小,种植业由小规模经营向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经营转变。林业26个县(市)正向调整,其中苏南9个县(市);16个县(市)负向调整,而苏南仅1个,苏中、苏北正、负向调整的县(市)数量接近,再次验证苏南地区加大林业发展力度。畜牧业32个县(市)正向调整(苏南4个、苏中9个、苏北19个);10个县(市)负向调整(苏南6个、苏中、苏北各2个)。可见,苏南畜牧业因竞争和环境压力,支持力度减弱,正逐步向苏中、苏北产业转移,畜牧业成为苏北地区优势产业。渔业8个县(市)正向调整,34个县(市)负向调整(苏南6个、苏中9个、苏北19个),由于大多数县(市)渔业调整幅度较小,是农业产业结构中相对较稳定产业。总体而言,林业和畜牧业正向调整区域数大于负向调整区域数,种植业和渔业负向调整区域数大于正向调整区域数;苏南大多数县(市)林业为正向调整,畜牧业和种植业为负向调整,苏中、苏北大多数县(市)畜牧业为正向调整,渔业为负向调整。
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②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各农业产业区位商变化趋势各具特色,各地级市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差异。③全省42个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优势、调整幅度和调整方向上差异明显,表现为畜牧业和林业优势区域数量及调整强度增加,种植业和渔业优势区域数量和调整强度相对减小;全省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在调整方向上,林业和畜牧业正向调整区域数大于负向调整区域数,种植业和渔业负向调整区域数大于正向调整区域数;苏南大多数县(市)林业为正向调整,畜牧业和种植业为负向调整,苏中、苏北大多数县(市)畜牧业为正向调整,渔业为负向调整。
综上所述,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前提下,推动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主力军,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领者。由于江苏省区域间农业产业发展差异明显,各地区条件不同,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加快培育各类种养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公司+农户入股”等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根据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
第二,增强农业供给结构适应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市场需求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构建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特色渔业、现代林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空间布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加快设施园艺提档升级,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等条件,推动畜牧业、渔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主产区;大力推广畜牧业、水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有机结合的生态养殖方式,实现畜禽、水产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构建粮经饲兼顾、农林牧渔相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吴沛良,2015)。
第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江苏省经济发达,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应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提升农、林、牧、渔四大基础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农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以江苏省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农业自然资源,培育农业历史经典产业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创意农业产品、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发挥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前伸后延,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转型升级,创建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集群集约发展。培育一批产业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完善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张晓芳,2016)。
第四,实施差别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发展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等不尽相同,须根据各地各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实施差别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发挥本地资源、经济、市场、技术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快,土地开发强度大,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较小,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侧重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效益提升;畜牧业生产应重点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畜禽规模养殖场。苏中地区种植业优势不明显,应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种植业生产效率;针对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森林覆盖率低、生态保护能力弱、自然灾害危害较重等问题(杜华章,2017),苏中地区应大力发展林业生产,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升农业生态安全水平。苏北地区是江苏省农业主产区,种植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基础较好,大宗农产品产量优势明显。应在保持主导产业布局基本稳定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切实加大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林果、特色水产培育力度,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市场认可的优势特色产业。
[1]王利云.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25-26.
[2]吴曼,李响,马康贫,等.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7):52-57.
[3]杨立勋,刘媛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J].农业经济,2013(1):12-14.
[4]苗齐,钟甫宁.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107-113.
[5]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32-37.
[6]闫建伟.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差异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795-1800.
[7]马期茂,严立冬.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1):92-94.
[8]王妍,高强,金炜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3):144-147,153.
[9]金兴,高瑛.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4(7):152-156.
[10]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1-2016[EB/OL].[2016-12-01].[2017-03-10].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jstjnj2015/ index_212.html.
[11]沈贵银.关于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1-4.
[12]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5):78-79.
[13]黄炎.新常态下畜牧提质增效的对策措施[M]//江苏省农委农业软科学委员会.江苏农业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201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4]吴沛良.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5]张晓芳.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46-150.
[16]杜华章.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44-51.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Jiangsu Province
DU Huazhang,YANG Yuanqing
(Agricultural Committee of Jiangyan District,Taizhou 225500,Jiangsu,China)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t present stage in Jiangsu Province.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restructuring of 3 economic regions,13 cities and 42 counties(cities),during 2000-2015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upgraded continuously in Jiangsu Province since 2000.The trends of location quotient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south Jiangsu Province,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north Jiangsu Province three economic regions all ha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different cities.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42 counties(cities)of the whole province,which was indicated through quantity and strength of superior areas,adjustment extent and adjustment orientation.On the basis of thi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cultivating the new 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body,increasing adap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tructure,promoting the rural primary industry,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nd implementing differenti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trateg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regional difference;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Jiangsu Province
F321
A
1674-9189(2017)02-0011-13
杜华章(1963-),男,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