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信成城 打造厦门信用新生态
——访福建省厦门市常务副市长 黄强

2017-05-24 11:06刘梦雨
中国信用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厦门诚信信用

◎文/本刊记者 刘梦雨

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信用是创新政府监管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力支撑,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强保障。福建省厦门市自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加紧步伐,众志成城,全面推动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厦门市如何打造信用建设的基础保障?如何多角度、全方位推进信用建设?有哪些新探索?厦门市常务副市长黄强向记者介绍了信用建设的“厦门实践”。

加强顶层谋划 练好信用基本功

记者:从2004年起厦门发挥特区先行先试优势,着手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十余年来厦门市如何打造信用建设的基础保障?

黄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可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和有力抓手。厦门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2004年开始着手企业信用建设,成立信用领导小组,2007年建成法人库和自然人库,至今已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业务系统等,有力地支撑起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重规划。厦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充分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2017年充分利用特区优势,启动信用条例立法进程,同时各部门针对本领域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搭建信用的法律框架基础。此外,今年出台的市民文明行动纲要、《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规,对各种行为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均依法将相关信息纳入本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奖惩。信用管理已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建机制。厦门注重发挥各政府部门的联动协同作用,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目前已有73个社会信用体系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联络员工作制度、督查督办机制,并根据部门、中央直属单位、特区的不同特点,创新分类考核方式,形成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的工作机制,通过“双随机”工作制度加强抽查,形成闭环管理,推动社会信用工作落到实处。

强支撑。厦门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极具厦门特色的“两网、两库、两窗口、一张表、一支撑、一保障”格局,解决存在的信息壁垒问题。“两网”即开通所有成员单位政务内网工作平台和“信用厦门”网站,“两库”即建成法人信用信息库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库,“两窗口”即在自贸区和政务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信用服务窗口,“一张表”即率先实现全国工商系列企业信用信息标准与国家发改系列社会法人信用信息标准“一张表”,“一支撑”即依托市级共享协同平台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协同平台,“一保障”即率先全国创新应用个人身份认证系统,完成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提供的基于生物特征“网上身份认证”系统与全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厦门”网站对接,确保信用信息安全。推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智慧审批平台、网上执法平台、多规合一平台、电子证照库、商事登记主体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实现自动对接,建立信用数据清洗、比对、查重、复议等管理制度,实现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监督、自动惩戒、自动反馈。开展各部门业务系统调研,推进和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一次报送,无限共享。截至9月底,归集68个部门1.71亿条信用数据,覆盖全市所有企业和自然人基本信息。“信用厦门”和“i诚信”网站总访问量超881万人次。

强化社会联动 打好信用组合拳

记者: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实现事后监管,有利于改善经营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营造诚信氛围,提升全民素质。厦门市是如何全方位推进信用建设的?

黄强:厦门坚持“政府指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政务诚信建设为引领,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商务、社会、司法诚信建设。

建立政务档案,创新监管模式。厦门坚持政府部门率先立信、用信,目前已全面建成公务员诚信档案,完成司法行业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建设,建立政务失信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在全国首创自贸区“单一窗口”,深入放管服改革,落实“马上就办”要求。在行政管理领域开展信用审查,截至2017年9月底,劳模资格信用审查92人次,成长型企业评审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审查81家。科技资金补助信用审查848家企业。失信被执行人信用审查851次。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村镇负面清单审核39个单位。探索建立各行业红黑名单制度,协同推动联合惩戒建设。建立建筑、财政、港口、安监、海关、文化、税务、科技、质监等领域企业法人“黑名单制度”,确定各行业黑名单。多部门在诚信春运、出租车非法罢运、建筑、安全生产、税收、环保、规划等领域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守住社会公平底线。

创造信用产品,提升信用价值。信用的价值在于应用。我们以“信用服务经济、信用服务民生、信用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信用承诺制度,覆盖科教文卫等26个领域及各类重点职业人群,为85个部门开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实现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推动“税易贷”“信易贷”等信用融资贷款,构建政、银、社、企的新型关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6月,共有3831家企业通过“税易贷”项目获得贷款 74.91亿元。探索公共服务诚信便利举措,实施公共自行车免租金、图书信用借还、市民诚信卡等便民举措,实现信用创造价值。积极推动厦门各行业协会及信用服务业发展,将其作为对信用管理的重要补充。厦门经营范围含“信用服务”的企业数从2014年624家上升至2017年3246家。

在“诚信兴商 信用厦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企业代表宣读信用承诺

注重全民参与,激活信用潜力。诚信是金,守信践诺是“嘉庚精神”的精髓,应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厦门高度重视公众在诚信塑造中的主体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度、高频率、全覆盖开展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各单位通过将诚信宣传活动纳入年度计划,开展诚信兴商、诚信旅游3·15诚信活动、诚信电商等主题活动,授牌诚信公园、诚信街区、信用村、诚信商圈,树立诚信企业、信用A级纳税人、道德模范、红名单等诚信典型,让信用观念与诚信文化深入人心,打造诚信社会。

创新建设理念 构建信用新生态

记者:在刚刚闭幕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市在信用创建中,有哪些新探索?

黄强:主动创新是厦门的城市品格,厦门各部门勇于探索信用建设新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做法,丰富了信用产品架构。

以信用监测防控金融风险。厦门致力于建设优质高效的投融资环境,充分利用“信用+金融”,打造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平台,开展地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建设区域金融防控平台,实现由事后监管转向事前事中监管。目前,平台具有百万个采集点,覆盖常见金融网站类型。已累积数据逾100亿条,日均增量1000万条。采取1000多台服务器7*24小时采集监测方式,监测范围涵盖本地注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外地互联网金融企业厦门分支机构、本地投资者对外投资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等,通过将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第三方数据,输入评估模型,计算企业风暴指数,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

以旅游信用提升城市文明。厦门作为一个国际花园城市,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今年鼓浪屿成功申遗,旅游成为推动厦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厦门旅游部门从高处着眼,率先建立信用旅游管理系统,制定《厦门旅游行业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全面加强对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乡村旅游单位及导游人员信用信息的记录与整合。截至今年8月,共征集旅游企业信用信息6700件,导游人员信息74,000条。加快推动旅游服务信用承诺及旅游投诉“快处先赔”制度,受理有效投诉248件,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通过厦门市涉旅网络预警信息平台,发布涉旅预警消息537条,实现游客满意度100%,引导旅游行业良性发展。

以溯源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厦门坚持将信用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将信用的理念引入到农产品的溯源管理中,搭建了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成功入选农业部出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通过主体备案、信息披露、检测预警、标识管理、巡查监管和安全评级六个核心功能,主体追溯、批次追溯和过程追溯三种追溯方式,智能手机扫描查询、网站在线查询服务两个查询通道,二维码作为追溯码,构建起企业、消费者、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截至2017年9月份,全市已建成追溯点73个,种植业农产品358种,种植面积达3.38万亩,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提振公众消费信心,实现政府对追溯企业的有效监管。

以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厦门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应用信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开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局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厦门。通过建立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导入71个部门的信用数据,运用企业公共安全风险指数,对风险指数较高的企业及时进行预警,对公交车司机、涉危涉爆从业人员、住家保姆、内部治安保卫人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运维人员等公共安全敏感岗位开展风险评估,目前已调用信用数据30万余次,累计进行人员风险分析4.3万人,发现需重点监管企业101个,强化提升了厦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齐心协力,百姓广泛参与。让我们积极努力,让信用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为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厦门诚信信用
厦门正新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偶”遇厦门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厦门猫街
信用中国网
食在厦门
信用中国网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