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挖掘标题 突破教学瓶颈

2017-05-23 00:21刘瑞芳
中文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标题

刘瑞芳

摘 要: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作品浩如烟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传授知识,传承优秀文化,这是不断探索的教学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三方面阐释了挖掘文章标题对突破教学瓶颈的重要意义。简言之即通过挖掘文章标题的结构类型、文章题目的深刻内涵以及标题背后的故事,来突破教学瓶颈。

关键词:标题 结构类型 深刻内涵 授课瓶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38-01

所谓“标题”,《现代汉语辞典》有这样的解释——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从释义中,我们明确地看到了标题和文章(内容)的直接关系。简言之,一篇文章的标题和其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文章内容的简要概括,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文章标题,有心的读者会粗略地感受到作者的表达重点和文章的浓墨重彩之处。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从文章标题入手,突破教学瓶颈的思路。

第一、全面挖掘课文标题是突破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所谓全面,应该是根据语文作品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挖掘文章标题的价值,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美学教育,培养成才意识,提高审美情趣等等。而现阶段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知识面又比较狭窄,学生对眼前的新知又怀有排斥心理,总觉得语文作品跟不上自己“新新人类”的形象。所以,面对新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拓展的知识面宽,学生有“云山雾罩”之感,找不到重点;如果拓展面窄,直击主题,又有“生拉硬拽”之嫌,学生缺乏了想象和思维的时间,没有搭建好和作者沟通的有效平台。这样看来,如何将学生带入课堂,带到文学作品里,是教师在授课中遇到的瓶颈。突破授课瓶颈,才能顺利教学,一切教学活动才水到渠成。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授课之先,以轻松的、竞技式、“猜测性”(有目的的教学设计)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挖掘标题内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无形中把学生引入课堂,引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挖掘了标題内涵,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作者的表达重点,也找到了教学的重点,无形中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没有了排除心理,反倒有了一种窥探到名人内心世界的成就感。

第二、挖掘标题的结构类型是突破教学瓶颈的良好方式。文章的标题,大部分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和新知的探索者。看到文章标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标题的短语结构类型,根据结构类型,教师鼓励学生作一个“未卜先知”(没有阅读课文,先猜到课文内容)的人,猜一猜文章会写什么内容。然后把学生猜测到的有代表性的内容逐一罗列,最后让学生一起去评判文章的“是是非非”(猜测内容是否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用去督促学生读课文,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到读课文、找答案的情境中。 具体言之,如果课文标题是并列短语,文章重点至少是两方面内容,而且这两者之间必然地位相同,且处于并列关系。而如果标题属于偏正短语的话,虽然也涉及到两方面内容,但文章内容就有了侧重点,用一方去修饰、限制另一方。根据这些语法常识,再根据标题中涉及到的关键字词的意思,把猜测到的文章内容罗列下来,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去求证猜测内容的正确与否。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看到标题后,有的学生说这是偏正短语,应该是短语“荷塘的月色”的简写;也有的同学说标题是并列短语,应该是“荷塘和月色”的简写。在此环节,学生意见有了分歧,争执不下,这时教师作为引导者身份出现去解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标题理解为偏正短语即 “荷塘的月色”,作者重点会写“月色”,“荷塘”是其修饰语。如果标题理解为并列短语即“荷塘和月色”,作者会着重去写“荷塘”、“月色”。这两者地位相同。到底怎么理解,只能“一读见分晓”。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答案,最后快速地发现了文章既讲了“荷塘”,也讲了“月色”。毫无疑问,文章标题理解为并列短语更为合适。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问学生,主人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原因、情感、见闻等。学生再次进入文学作品里找寻答案。在无形中已经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活动里,教学瓶颈也游刃而解。如此教学,方式生动有趣,效率显著提高,学生乐此不疲,如此功效皆源于对文章标题结构类型的挖掘。

第三、挖掘标题的深刻内涵也是突破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挖掘标题的内涵,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标题的字面意思,也要琢磨它的隐藏含义,既要猜测到文章的大概内容,还要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文章承载的信息和发挥的作用。在挖掘标题内涵的时候,师生共同探讨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用诸多的“为什么”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慢慢探索,层层解析,逐渐深化。每一个“为什么”就是对文章的剖析,每一个“原来如此”就是对文章的理解或解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怀疑精神,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 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去导入话题,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觉地进入教学环节中,这样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瓶颈。

例如,讲解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时,看到标题,我们理解到三方面的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是“思考”;“思考”这一行为的发出者是“大山”;还提出了倡议“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同时也衍生出许多问题:什么引发了大山的思考?大山思考了什么内容?大山思考的角度是什么?作者要求“谁”像大山一样思考?根据诸多的“为什么”,我们去剖析课文内容,各个击破教学重难点。这篇看似枯燥乏味的文章经过重新梳理之后,教学重点显而易见,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一个重要的主题“环保”敲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警钟。

第四、挖掘标题背后的故事,突破教学瓶颈。古人云:诗言志。其实,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体,即使表现方式不一样,它同样具有宣泄情感的功能。读者仔细回味、反复品读,从字里行间可以约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文章也不同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百态,人生百味。例如,家喻户晓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小说《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标题,我们看到了文章的主人公——林黛玉,看到了故事情节——进贾府。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顺利突破教学瓶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美丽多情、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聪慧灵秀的林妹妹讲给学生听;把等级制度森严、人物角色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贾府讲给学生听;顺便给学生抛一个美妙的主题——一双小儿女的爱恋。这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催促老师快讲课文。这样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瓶颈。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顺利突破教学瓶颈,从文章标题的结构类型、深刻内涵、延伸故事入手,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黄书亭.标题综论[J].许昌师专学报,1997,4.

[2]罗火明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猜你喜欢
标题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探析窗口叙事下网易标题的新闻话语及提升策略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环保类微信标题研究
巧拨千斤解“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