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2017-05-23 20:53朱雅寒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

朱雅寒

摘 要:本文以金融脱媒这一热词为研究对象,从银行资产和负债两端的变化入手,简要分析了现阶段下金融脱媒的现状,并提出通过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中间业务、混业经营模式和优化信贷结构三个方面来应对进一步加剧的金融脱媒现象。希望以此能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更加深入的剖析金融脱媒现象特点和背后对金融发展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近三十年来商业银行经历多重程度金融脱媒的考验和挑战。起初,银行在市场中扮演的是中介角色,为资产和負债两端的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发展到现阶段,银行面临的是资产和负债两端的非中介化局面。金融脱媒的开端是债券市场的异军突起,资金需求方可以不通过银行在市场中寻得资金,紧接着商业票据的高速发展迅速弥补了各类企业对于短期融资的需求,经过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洗礼,加之近年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它们以更低的成本成功进入到金融领域,通过自身的信息平台等方式对金融领域进行逐步渗透,对于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金融脱媒的起源

金融脱媒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原因是在1930年前后,美国刚刚从经济的大萧条中走出来,为了经济的尽快复苏,当时的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金融市场法令,试图用更优化的政策来推进经济的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条称为Q条例,即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设置上限。起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1960年左右,其存款利率封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因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步增大,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无法突破,导致银行本身负债端吸收存款的能力逐步下降,很多资金方选择绕开银行,在市场中选择具有更高投资收益的渠道,随着投资方对收益的要求提高,在市场中自然就不断诞生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而这些资金就慢慢的流向了证券、基金等市场中,而出现的这种银行非中介化现象就被称为“金融脱媒”现象。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分析

(一)负债端—商业银行中存款比重下降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达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居民的消费、储蓄观念也一直受着经济水平的影响表现较为保守。之前笔者在研究扶贫时,通过调研了解到,早期我国的居民更愿意将储蓄存款放到银行,尤其在偏远贫困地区体现更为明显,因此,早起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中储蓄存款占比较大,基本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从1981年我国首次发行国库券后,居民的投资方式得到了扩充,投资收益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有保障,让居民接受了新的投资工具。随后,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又让居民认识了股票这一新的投资方式。发展到现今,信托、理财、基金等产品投资方式的日益增多,投资渠道的多样化达到又一顶峰。居民已经不会再将存款简单的存入银行获取较低收益。

从表2-1中可见,自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主要分布在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三个方面,其中储蓄存款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体现了一直以来我国居民的投资偏好属于保守类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出居民的投资偏好还是逐步在发生变化,越来越更偏向于将存款投入到股市和债券市场中去,且占比越来越大,充分说明了居民对于将手中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来获取更高的收益有着更为强烈的意愿。从图2-1看出,自2003年至2013年间,储蓄存款、股票余额、债券余额三者的占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在2007年,居民的储蓄存款占比直接从65%降低至49%,下降幅度大,而同年的股票余额却从10%上升至26%,上升幅度几乎和储蓄存款的下降幅度持平,充分说明了该年份我国居民的投资方向的集中性转向。相比之下,债券市场的发展较为稳定,无起伏较大的情况,占比也一直保持在20%至30%之间,这也是因为一直以来,政府对于债券的发行量并不大。不过,近年来债券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其发行的品种逐步增多,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储蓄存款的减少有着直接的影响,直接导致了银行自身的吸收存款能力,资金逐渐被两方分散,导致了银行负债端的金融脱媒。

(二)资产端—企业在银行融资占比下降

长久以来,银行都是我国融资的主要承接方,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同时,企业也比较愿意与银行进行信贷业务的合作。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崛起,整个融资格局发生了变化,企业从银行融资变得不再容易,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也被资本市场逐步分流。近些年来,很多企业都觉得从银行端获得信贷体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特点。银行产品还处于较传统的融资方式中,同时银行的政策红线、准入门槛都成为了很多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近年来银行在不断改革,推出创新产品,有针对性对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得到了一定效果,但还是因金融市场的迅速变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新三板”的出现进一步为一些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同时,票据市场中短期融资融券、超短期融资融券、非公开定向增发等方式退出,都直接影响到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位置。

在2010年前后,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成为了地产开发商最青睐的银行产品,很多商业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余额每年成倍上涨,但随着2013年起房地产行业的阶段性萧条,银行开始把持风险,很多房地产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政策要求,导致无法从银行端获得融资需求。它们开始纷纷绕开银行,开始寻求与信托合作,在融资成本上虽然比银行融资要高,但是资金端能够保证。

从人民银行的一组数据中获知,自2000年初,整个社会的融资总量中,直接的人民币贷款占整个总量的90%以上,但到了2014年前后,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50%。与此同时,债券和股票融资的增幅较大,比重占比也是起初2000年4%左右上升到2014年的16%。另外,票据贴现、委托贷款、外币贷款等融资方式的增多,也进一步增加了在银行资产端的金融脱媒。

三、金融脱媒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极大的影响,整体信贷余额骤减。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发展自身的表外业务来做相应的脱媒弥补。但从表外业务本身出发,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并不完善,缺乏完整系统的监管手段。在金融监管下,要真正做到“可行、可知、可测、可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此才能实现一定反脱媒现象。

(二)混业经营模式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等众多因素下,整个金融界的格局已发生变化,商业现有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众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日益壮大,它们自身的经营业务与银行是属于鱼与水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还一味固守本身的传统业务,将会遇到困难的局面。

对于部分国有银行来说,已是全牌照经营,如建行的建信人寿保险公司建信信托公司、建信租赁公司等附属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扩充了自身在金融领域的业务涉及面,对客户可以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提供金融需求。而对于现在凸显的金融脱媒现象,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如果能够全面打开,将可以大大降低该现象的进一步加大。这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的混业经营的转型需求。

(三)优化信贷结构

虽然在目前情况下,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整体信贷规模产生影响,但是银行传统的信贷余额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创新出有针对性的产品,让资金需求端能够适时的使用,同时,作为国有金融机构,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应进一步加大产品覆盖面,专门针对小微企业、高新技术行业的融资产品,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从而在转型和社会责任中维持和提高信贷余额,应对金融脱媒现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中无论的资金供给方还是资金需求方提出的要求都已经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变化,无论是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还是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品端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中。同时,随着电子商务领域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对于本身银行产品过于传统化和同质化情况影响而造成的金融脱媒,就变得更加的现象凸显。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如何通过转型尽量减少金融脱媒现象的进一步加剧,这就变得极为重要。本文仅仅简要分析了金融脱媒的现状,同时提出几点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现象的应对策略的几点简单思考,希望以此能够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更加深入的剖析金融脱媒现象及特点和背后对金融发展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连平. 金融脱媒时代来临 银行面对全新环境[J].新金融,2006,(2):7~9

[2]辛琪.意大利金融脱媒简介[J].国际金融研究.1990,(8):45-46

[3]李扬.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新金融.2007,(11):15-16

[4]吴清.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及金融脱媒[J].财贸经济. 2003,(1):39-42

[5]宋方.银行如何应对“脱媒”挑战[J].现代商业银行.2006,(10):24-26

[6]李軍.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10,(14):30-33

[7]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11, (6):140-146

[8]陈雨露.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

猜你喜欢
混业经营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的案例研究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研究
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