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媛
【案例情况】
小涛是一名三年级的男生,父母做拖把等塑料制品批发生意,平时生意繁忙还有个才一岁多的弟弟。小涛在学校作业拖拉,字迹潦草,考试总是有很多题空白,甚至经常交半张空白的卷。几乎每周都是班里扣分最多的同学之一。家长经常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在家对他使尽各种方法也于事无补,老师对他软硬兼施也不奏效。针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带着小涛来到了我的辅导室。
【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
小涛每天放学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步行去附近的辅导站,没有成人的监督和照顾,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和散漫,所以放学之后经常不是直接前往辅导站而是在学校附近商店逗留或者和同学玩耍,所以没有养成放学之后先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2.自身原因
由于小涛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爱交朋友的小朋友,平时在学校一下课就喜欢和同学玩耍导致经常忘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周而复始养成了作业拖拉的不良习惯。小涛有严重的鼻炎,经常感冒,呼吸不畅通导致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氛围,使其感受朋友的关爱
以教师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往往会有种排斥的心理,那么我就以“朋友”这一角色出现,与小涛交朋友。第一天,我把小涛领到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看见他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微笑着对他说:“小涛,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我来告诉你吧:“这是心理咨询室,专门帮助小朋友来解决问题的。你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会帮助你解决的。“你最喜欢什么呀?”他说:“我最爱溜冰、玩电脑。”我说:“好,我能帮助你,但你要配合我”。他点点头。我先向小涛讲了实验的目的,规则和具体内容,并强调将严格按规定办事。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当天的作业。第二天,小涛如约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告诉我,妈妈说我的作业有进步。我看了一下,笑着奖励他两个小红花,他很高兴。一星期下来,它得了16个小红花,利用休息时间玩电脑用去了10个,溜冰用去了5个,还剩1个小红花。第二周,小涛的积极性更高,周一中午,他自觉来到心理咨询室,告诉我他上星期很高兴,爸爸带他和弟弟去超市买了很多好吃的,还让他玩电脑了。我问他有信心得到更多的小红花吗?他高兴地说:“我要得30个小红花其中一天不去辅导站。”一星期结束,小涛得了31个小红花,其中一天不去辅导站用去了30个,还剩1个小红花。
第二阶段:树立自信心,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是通向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情。这一天,他来到心理咨询室,主动对我说:“有时,我也想好一些,但是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了自己,是不是我比别人笨?”为了消除小涛的自卑心理,我告诉他高士其说过的一句话,“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关键是要有自信,老师都说你有进步了,你一定行!现在你打算怎样使自己更好呢?”小涛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知道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他制定了自己的目标:争取得到100个小红花,和爸爸妈妈一起远途旅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得到100个小红花真不容易,他时常犯老毛病。如,作业完成了,字迹不够端正,上课比以前专心了,也能举手发言,但常常老师还没有请到他,他已经发言了。为了使强化后取得的良好行为在自然情景下得到保持,从第四周起,我和他商定,一天内老师批评两次,退还一个小红花。这个方法很有效,小涛为了将很不容易得到的小红花不被收回去,平时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好不容易得到的小红花退还,第三周小涛共得了21个小红花,第四周得了18个小红花,但因上课随便说话退还1个,还剩17个,第五周共得了30个小红花,加上第一、二周剩的2个,一共70个小红花。一天小涛悄悄来到心理咨询室对我说:“这70个小红花我不用,我要凑够100个去远途旅行”。
第三阶段:学会自我管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临床心理学家肯菲乐和盖利克一拜斯指出:个体的行为得以改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部施加影响,即由他人管理的模式;另一種是个体自我参与和管理的模式。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经过五周的训练,小涛真的离不开我了,每天都如约来到心理咨询室。这一天,当他拿着自己的语、数、英作业给我看时,我摸着它的头微笑着对他说;“小涛,你真的太棒了,我真的替你高兴。”他边笑边拉着我的手说:“告诉你吧,爸爸、妈妈现在总是夸我,还给我买了两张我最喜欢的游戏盘呢。当然小涛偶尔也会犯一些小毛病,但基本上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和小涛班主任商量在班中给他安排了一些工作,如检查就餐时谁的纪律最好、帮老师收作业本等,他做的可认真了。第六周逐渐减少代币,用社会强化物逐渐取代代币强化,如口头表扬。这一周小涛表现得很好,一天我与他聊天时对他说:“小涛你现在的表现真棒,我相信你会成为老师的小助手。”这周小涛共得了20个红花。第七周,小涛课上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下不但能做正当游戏还能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天,他对我说:“以后我不要小红花了,但是我还能做很好,因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听到孩子的这句话,我笑了。第八周小涛真的和爸爸妈妈去远途旅行了,实现了他的愿望。
【辅导结果】
人的行为层次: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自动性行为。
特点:内力不足,需要外力;不需外力,靠外力;特别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但需内力,也不需内力;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级的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力量,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例如,老师在作业能完成,若老师不在作业就完不成。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不稳定。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老师从外部给与一定的提醒和监督。例如,小涛上课比以前专心了,也能举手发言,但常常老师还没有请到他,他已经发言了。这时,需要老师及时提醒。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小涛自习课上也能遵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看到别人上课搞小动作,也想向他们一样,但又一想,好学生要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为。例如,小涛课上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不但能做正当游戏还能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从采用了代币强化,小涛完全变了个人。由此看来,为小涛精心编排的一幕是成功的。